制衣店改成布头店老裁缝感叹不易干
2014年04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现在这个活很不好干!”29日上午,从业30多年的莱芜老裁缝唐东武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缝纫行业在网购冲击下的生存状态不如以前。唐东武介绍,莱芜市区的裁缝店已经由百余家减少至十余家,他所经营的裁缝店也由制衣店改成了布头店,而最让他担心的就是传承问题。
  29日上午,记者采访莲河小区附近几家裁缝店,发现前来定制衣服的顾客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原来是中青年为主,现在是五六十岁以上的顾客才来定做衣服。”今年65岁的唐东武老家在苗山镇,他介绍,市民定做衣服的类型由中山装变成了现在西装和各种款式的时装,还有不少是单位集体定做的工装。
  “制作的过程就是量体、裁衣,然后是缝制和蒸烫。”唐东武介绍,他要根据顾客的体形和具体要求制作一套衣服,至少得花费一周的时间,以前他一年最多能做上万套服装,现在一年只能做1000套左右。
  在唐东武的裁缝店中,架子上悬挂着各种布料和部分成品服装,加工室里的几台缝纫机格外惹眼。“这几台电动缝纫机用途不一,总价在三万元以上。”唐东武介绍,1987年他在市区的展销楼租了一间只有两三平方米的房间做生意,虽然只有一台普通的缝纫机,顾客却得排队才能定做一套衣服,而现在的生意却不景气,他还曾一度转行。
  唐东武介绍,莱芜市区最多时有上百家裁缝店,现在不足20家,而造成这种现象多是因为受到网购衣服的冲击。“年轻人都在网上买衣服,定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只是来这里简单地修补一下衣服。”唐东武称,在青年人网购的冲击下,他的店名也由制衣店改成布头店,经营范围也由定制衣服扩展到修补衣服,而且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人不好招收等原因,他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本报记者 程凌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