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上课低头族”难倒老师
专家:收手机治标不治本,增强学习动力是根本解决之道
2014年04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名大学生课前上交手机。  本报记者 姜文洁 摄
   本报记者 谭文佳
  网上有则笑话讲的是,一位老师上课看到学生玩手机说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上课发短信,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虽是一则笑话,却反映出了当今一个普遍现象,大学课堂上学生玩手机日益猖獗,这些学生被称为“上课低头族”。
老师:手机成 打不退的“第三者”
  如今手机是学生必备装备之一,而且学生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24小时不离身。有老师反映,以前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如今课堂安静了,学生都低着头玩手机。上课时,为将学生从手机上拉回来,老师各出奇招,有的失败了有的暂时占了上风。一高校老师感慨,手机成了“打不退的第三者”。
  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高坤告诉记者,之前学院实行了一项措施,在讲桌上设立一个专门盛放手机的筐,上课前学生自动将手机放在筐内,下课后再取回手机。刚开始,通过辅导员的动员,学生都执行得不错,老师也明显感觉到学生开始认真听讲了,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久各种拒绝交出手机的借口层出不穷,有的说手机放宿舍了、手机坏了、丢了的,甚至有的学生买了70多元的小手机交上,上课照样玩自己的手机。最终,上课交出手机的行动就这样夭折了。
  对此,高坤告诉记者,收手机治标不治本,而且实施的范围也有限,本学院学生的课堂可以,而多个学院一起上课的大课堂实施起来就有难度,而且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容易造成手机拿错或丢失。
学生:仅为修学分,基础课上普遍玩手机
  其实并非所有课上的学生都在玩手机。今年上大三的卢宪鹏告诉记者,专业课上学生玩手机的明显少很多,甚至没有。因为专业课堂上学生数量少,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强,而且课程难度较大,一个知识点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后面内容听不懂的情况。玩手机较普遍的课程是马哲、毛概、高数、英语等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有个共同的特点,上课人数多、课堂互动少、知识点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
  鲁泰纺织学院的刘佳文表示,公共基础课是大一大二必修的学科,但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所以大多数学生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修够学分。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文娟表示,其实不然,基础学科看似与专业课关系不大,但却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规划打基础。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非常有益。
专家:课堂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专心听讲
  高坤告诉记者,与其收手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增强学生学习驱动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才能让学生专心学业。现在好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很迷茫,不知道学到这些知识后该用于什么地方,因此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明白开设此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老师授课方法也有待改进,如今照本宣科不再适用于课堂教学了,老师也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幽默风趣的课堂总会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
  卢宪鹏说,专业课上老师“花样百出”,一会要发言、一会要讨论,忙得学生根本没时间碰自己的口袋。对此,卢宪鹏表示:“让学生忙起来,他们自然而然就忘了手机这回事了。”
对付“课堂低头族” 高校出奇招
  日前,在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的教室第一排,一块数尺见方的布上有几十个小口袋,上面标着数字。“这是手机收纳袋,数字是学生的学号,每个学生对应一个。”辅导员李喜荣说,“有了手机收纳袋,上课基本上不用点名了,学生出勤率明显提升。”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有高校课前将学生手机统一收集、课后归还,觉得主意不错,就把‘任务’布置给系里6个班级。没想到今年一开学,学生们就从网上买来手机收纳袋,课前将手机或静音或关机后放入收纳袋,课后取回。”李喜荣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