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孝敬父母也是一种文化复兴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铁忠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涉及到复杂的人性。人在婴儿时期,饿了,渴了,冷了,热了,哪个地方不舒服了,就会拼命地哭。“孩哭抱给他娘”,有了娘,才能不哭不闹,睡得香甜。到了幼儿时期,爹娘仍然是唯一的依靠,一天不见,六神无主。到了少年时期,眼界开阔了,对父母的依恋开始弱化。等到翅膀硬了,有了自己的天地,开始觉得与父母在一起远没有和同学、朋友在一起开心。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在本地读大学,平常很少回家,有一次要过中秋节了,同事做了一桌好菜,把儿子叫回来,想一家人在一起欢欢乐乐地过个节。儿子回家后,拿了几个月饼就要走,说是在家里过节没意思,要去跟同学一起过节。母亲想儿子,儿子心里却没有想她,母亲伤心地哭了一场。另一位同事的遭遇也差不多。她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四年没回来了。我同事说:“除了要钱,我若不给他打电话,他从来不会主动给家里打个电话;给他打电话,如果说得多了,他还不耐烦。养个儿子有什么用?见也见不着,我想他,他根本不想我,除了名义上有个儿子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那天,我在小区里听到有位女士跟她同事抱怨,说她母亲瘫痪了,很难伺候。她同事就说得了这种病很麻烦,她楼上有个邻居得了这种病,儿女都伺候9年了。这位女士听了后,非常惊讶而又情不自禁地大声问:“啊?9年了还没死?”听了她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养孩子怕养不活,养老人怕养不死”的古语。看来千百年来能够传承下来的东西,自有其深刻、精辟之处。     
  孝敬父母还是对父母漠不关心,是判定一个人品质如何的一条标准。因此,对人们的道德教育先不要奢谈“大道理”,而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孝敬父母开始。实际上,孝敬父母本身就是大道理。按照《论语》里的说法,在家孝敬父母的人在外不会惹是生非。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明摆着是把“尊老爱幼”和治国安邦联系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像一个被按在澡盆里的婴儿,在洗去污垢的同时随着洗澡水一并泼了出去。传统文化的断代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缺失,造就了一批缺乏信仰和敬畏之心的人。如今重谈孝敬父母,也应该算是一种文化复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