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命运与运河兴替息息相关
运河停航致济南“衰落半世纪”
2014年05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沧州捷地附近大运河河水很少,成了“牧场”。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大运河的开通在沿线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城市,随着运河的盛衰,这些城市也难逃由盛转衰的命运。5月18日,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研究员在跟随记者徒步考察京杭大运河途中表示,古代济南的城市命运可以说与运河兴替息息相关。

本报特派记者 乔显佳 马云云 发自临清          
北宋连河入海,已成京畿要道
  人们一般想象运河对沿岸的影响仅限于两岸,实际上整个中国东部,包括运河在内的很多水系早就构成一个水域网了,济南就是其中一个枢纽。
  对济南来说,大运河开凿前,济南已经初具黄河流域水运网枢纽地位。中国最早的地理水利著作《尚书·禹贡》提到,“泰山山谷”木材、铅以及蚕丝、美石等,通过济水运往地处中原的首都。上述物资经过济水(相当于今黄河)从历城运抵东阿,再经过当时的“巨野泽”进入河南荥阳一带。
  大运河开通后,济南区域中心城邑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到北宋,都城搬到开封,济南离京畿地区很近,那时,由开封往东北有一条重要的水运大动脉“五丈渠”,与清河联通,后者流经济南后向东直通大海。因此当时的济南成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重要的水运交通枢纽。
  金国初,政府以济南为起点开凿小清河,与原来的大清河并行进入大海,使得济南又多一条水运通道,也让济南与中原地区联系更加密切。
北接元杂剧,南传梨花大鼓
  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大运河不必绕道河南,与济南变得更近。济南作为广义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日渐凸显。
  受大运河带来的便捷水路交通影响,元代兴盛一时的元杂剧由北京向杭州传播,中间直接影响泰安以及济南。当时济南能发展成为全国元杂剧传播中心之一,就得益于大运河与大清河联运。研究还证明,山东快书、琴书当年就是沿运河由南往北传播,梨花大鼓则沿运河由北往南传播。身负绝技的艺人们经清河流入济南,形成一门门远近闻名的艺术。
  到了明清时期,江浙居民经过大运河、大清河水路来济南做官经商的很多。一些人长期旅居济南,后来成为济南居民,济南此时也跃升为山东地区的省会城市。张华松认为,济南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与京杭大运河开通“关系相当密切”。

沿河多站被毁,整条航线都断了
  记者徒步京杭大运河过程中发现,大运河的多数河段是利用原有的天然河道、沼泽洼地等构成的,“开凿”京杭大运河更多的是在通开、疏浚。譬如北京至天津段运河叫潞河、白河;从天津到临清的河段叫南运河;德州至临清段运河也叫卫河……这些河道遇到洪水时,容易被冲毁。
  在张华松看来,济南地区在清代后期出现衰落与大运河航运受阻几乎同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济南进入约半个世纪的衰落期,当时政府在城建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经济衰退,就连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也骤减。与此同期,京杭大运河在1820-1830年间,因为河道堵塞,加之政府治河不力,运河漕运断断续续。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整个苏北、山东地区的水运航道被肆虐的黄河冲乱,使大运河在山东的航行完全中断,前往江淮地区、京津地区的水路交通也受限。之后,皖北、苏北、河南一带发生捻军之乱,使得大运河沿线的山东大城市像济宁、张秋、临清、德州等等跟着全线衰落,济南也进入“衰落的半个世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