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能否拯救文化自信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宋磊 摄
   本报记者 刘帅 实习生 葛若佳 王英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宣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去年视察山东时专门前往孔府,两会时过问贵州孔学堂的办学情况并要求加强对王阳明的研究,访欧期间详细阐发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思想理念,前不久在北大,他又看望国学大家汤一介,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
优秀传统文化可成为新公共哲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后,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5月21日的尼山论坛圆桌对话中,罗斯·特里尔在谈到中国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时说。
  罗斯·特里尔被中国人所熟知,是因为他撰写的那本著名的《毛泽东传》。在畅销书作家这个名头背后,这位76岁学者更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罗斯·特里尔很了解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新举措。他认为,“首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问题基本解决,所以人们开始考虑精神层面的问题。”
  特里尔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清朝末期,中国被欧美国家打败,导致国人对自己文化渐渐失去自信。而就在这一历史时期,日本被美国“开关”之后,却能在随后发起的战争中打败俄国、中国。这使得当时中国的精英产生了迷惑,他们多数转向了西方,甚至开始向日本学习。
  “现在,虽然中国经济不断繁荣,但居住在中国城市的年轻人,许多具有国际化视野,能接触不同的思想,比如西方的思想。但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像清朝末期的精英们一样,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迷惑,对自己文化有些不够自信。”
  要弥补这一文化心理上的缺失,罗斯·特里尔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作为他们追求的新公共哲学,补充进来。“当然这个追求的过程并不是很简单,可能一直在进行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当了解的罗斯·特里尔还强调,中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还能聚集更多的人加入中国改革建设中,也使得整个体系更有生命力。
  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特里尔的分析也暗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的“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的深刻含义。
  罗斯·特里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访问时多次强调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印象深刻。特里尔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现在欧洲、非洲等很多人都在学习中国文化,“我们看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除了钱外,还有中国文化。但目前还远远不够。”

如果经济是房子,文化就是基础
  “重视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能促进中国的继续发展,激活整个体系良好运作。”罗斯·特里尔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被称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的认可,他认为,“中国重视传统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经济非常具有活力,但要维持一个体系的持久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深层次的基础。打个比方,比如房子没有基础,地震时房子一晃就可能倒塌。如果基础深化了,可能把地震的力量平衡掉。”成中英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成中英认为,文化影响人的气质、生命力,并带给人们一种潜在的追求。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一样,因为她的土地、文化历史有一种深厚的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最适合中国。”
  “太平天国借鉴西方很多宗教因素,但很难把那些作为一个基础。因为这些都与中国文化背离太多。”成中英说。
  美籍华裔、清华大学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任廖凯原对此也比较认同,“我是搞操作系统的,中国的CPU中有中国传统的元素,也有西方的元素,要想使操作系统好用,必须注重中国传统的元素。”
  成中英也强调“要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中国经历八年的抗战胜利,主要原因就是有文化信心。“我们能抵御日本侵略,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正面的东西。”
  文化气质是不能改变的,但文化的其他方面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有了基础,我们可以来调试,增强活力。”成中英说。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供生命力、活力,还可以提供一种理想可以追求。“这些并不妨碍社会管理,因为文化中蕴含着价值规范,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就有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国哲学很聪明。”成中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诸子百家发现很多悠久之道,比如中庸之道。历史可以赋予新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超越。“传统儒学中强调奋斗,在开放的机会中奋斗,这样可以为继续发展积蓄力量。”成中英说。
核心价值观根基是传统文化
  在上届尼山论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李晨阳曾发出了“说儒家没有信仰,我决不能接受”的声音。在本届尼山论坛上,李晨阳还强调“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他说,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或文化,认为最珍贵、最值得追求的部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晨阳数次强调“核心价值有其必要性”。
  针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中英告诉本报记者,这些概念中,像自由、平等等,西方国家也有。“这个语境的自由、平等,不是用于西方国家的,是从中国文化延伸出来的,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根基。”
  “西方的平等自由是有历史语境的,因为中世纪绝对不是自由的,思想就是不开放,神学统治了一切。”成中英说,十七世纪霍布斯倡导的绝对神权论,君主的权力绝对是上帝所授,这些压制导致他们最后必须追求自由。从英国光荣革命到法国大革命都是追求自由的。“民主只不过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产物。”
  “中国自古也注重平等和自由。但与西方国家不同,如道教强调精神自由,儒家强调人之可贵是独立的人,属于天地人合一的,不是脱离天地的自由。平等社会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允许个人在开放的社会里追求自己的成就。”成中英说。
  “中国的考试制度、文官制度,是允许有贤能的人得到自己的成就。你考试好,就出人头地,你不好就只能当一个秀才或者回家种田。但它强调每个人都能追求这种目标,这在西方没有这样的渠道,西方是世袭制度,你有世袭头衔,你就有很多权利,如果是平民,可能什么权利都没有,比如英国。要打破这种制度,他们才需要平等。”
  从哲学层面来讲,中国绝对是尊重自由平等的,但不是说等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虽然核心价值观中,许多词汇从表面看不出传统因素的存在,但是这些词汇语境是有自己的传统的。”
  中国也在成为世界大国,要继续发展,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历史传统、核心价值观。成中英最后说,“要知己知彼,要认识对方,如果对方有所长,我们也会吸取。但要反对他们自以为是的价值观不由分辨地加在我们头上。每个人、每个民族要有自己的判断,因为一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是一个民族,基础是不同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