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传统就不会有自信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化自信在中国版图之外的地域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美籍华裔、清华大学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任廖凯原就有这样的切身感受。他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身为美籍华人的他,对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赞同。
  “我的孩子打小在美国生活,不会汉语,也不懂中国文化。跟美国孩子交往不够自信,他甚至不愿意同伴叫自己中国人。”廖凯原认为,如果自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自信,可能很多华人不愿意被当做中国人。“如果强调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不愿意做中国人、不愿意团结向上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当然传统文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但我们必须继承好的传统文化,这样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廖凯原介绍。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席许嘉璐此前曾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的“曲阜”之行,解决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姓孔”和“姓马”的对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是互补的,能够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第一位的国情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必须跟这个国情结合才能中国化,必须跟这个特点结合才能把中国建设好。”
  5月20日,在本届尼山论坛明湖高端对话上,许嘉璐再次强调了弘扬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对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刘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