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占鳌头的仁德洋行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烟台最大的洋行——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创办的仁德洋行,坐落在大马路上。
  新世纪开始,一位英籍老烟台到了现在仍存的基督教教堂(坐落在三马路上),见到了关于马茂兰的石刻,振奋异常。他连续地拍照,因为这里是马茂兰经营花边的发祥地。
  关于马茂兰的发迹史,已故“史痴”赵树棠先生查阅了很多解放前的资料,澄清了若干似是而非的说法。比方,他看准了胶东妇女心灵手巧才下了经营花边的决心。事尚未做,焉知手巧?事实上,马茂兰在花边上并未原创,他是得到了顺泰洋行华人老板梁浩池的赞助,才盘下要返国同胞的经济实体,他的捷足先登,借助于官商勾结,借助于英国教会,借助于教育产业化。他在南山路办相当规模的花边学校,招收云集烟台的“农民工”子弟,尤其是饮食无着的女孩子,半天学习《圣经》,借以识字,半天学习花边制作。这种在英国有着广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所以,这些女学生很快就成为没有薪酬的廉价劳动力。马茂兰长袖善舞,他的办学打着“慈善义举”的旗号,还有着布道传教的外衣,英国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了极大的优惠。这令他在竞争中处于特殊的优势,很快成为山东外贸之首。
  马茂兰绝不仅仅经营花边,他首先是个传教士,因为“口吃”不能再传教了,可他在三马路上盖了个很像样子的教堂,而且建立了出版机构,印行《圣经》等教材。他那女子花边学堂也不断地扩大规模,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在三马路建起了甚为壮观的二层楼,招收学生达千人之多。这所学校后来改名为“南山路小学”,是烟台颇有名气的优质小学。
  马茂兰获利甚丰,这当然是十万花边女工的血汗结晶,但是却不能用一个“剥削”概括之。仁德洋行把花边技术从英国引进到烟台,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技师,还从烟台推广到周边各县,包括栖霞、牟平等山区,成为烟台广大农村支柱性的副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改变了妇女的地位,为妇女的解放奠定了经济支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昔由于没有独立收入,完全依附于他人,现在由于花边,可以获取不菲的货币,也就有了某种发言权。
  1928年,仁德洋行在大马路修建了拥有两层豪华楼房、两栋平房,建筑面积过万平方米的新址,成为当时的洋行之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