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网瘾
家长不妨学学心理学——心理专家吕辉峰来本报接热线实录
2014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吕辉峰在接听热线。 摄影/本报记者 王鸿光
     网瘾是众多青少年家长担心的问题,特别是暑假将至,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种担心就更为严重。
  18日上午,“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专家顾问团成员、知名心理专家吕辉峰做客本报热线,与家长就学生网瘾这一话题进行了互动。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来自省内多个地市的家长纷纷通过热线进行咨询。本期心理周刊选择此次热线问答中比较共性的问题整理刊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文/吕辉峰 
  □家长担心型——□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并非就是网瘾

  读者L女士:我孩子8岁,小学二年级,做完作业爱打电子游戏。爷爷奶奶管不了,我忙着管他妹妹也经常顾不上他。他父亲在外面忙工作,经常出差。在学校,老师反映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我担心孩子是有了网瘾。
  吕辉峰:从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和频率看,还不能说孩子有了网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不过他选择了电子游戏而已。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一定是玩游戏的结果。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小动作是常见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这种分心也可能是老师授课方法枯燥造成,吸引不住孩子;也可能是过多重复,孩子已经领会,不再注意课堂内容;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有了第二个孩子,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小的身上,而忽略了老大,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完事大吉,孩子感情上有了缺失。
  父母需要注意的,一是要与老大有适度的接触,多关注他,不能用爷爷奶奶作为父母的替代品,一定要让他有直接来自父母的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二是注意把孩子的活动引导到室外的身体活动上,从电子产品上转移出来。目前虽然城市人口众多,但是相互隔离,同伴交流太少,孩子只能窝在家里玩电子游戏,严重缺乏身体活动,养成不良习惯,家长不注意引导,加上其它因素,有的孩子容易染上网瘾。一位朋友非常关注孩子健康习惯的培养,坚持每天晚饭后带孩子出去散步,即使刮风下雨带上防护用具也要出门,几年下来,孩子养成了良好习惯,身体健康,很少长病。
  读者w女士:我的孩子今年小升初,每周六或周日玩一次“地下城”游戏,时间一到两个小时。孩子爱好篮球,有老师动员孩子考篮球特长生。孩子学习很好,成绩在班上前几名。我有两个担心,一是假期怕孩子染上网瘾,二是担心孩子练篮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
  吕辉峰:我认为这个孩子没有网瘾迹象,只是在正常玩游戏。家长爱子心切,只是担心而已。家长应该放松心态,不要由于自身过度紧张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孩子的篮球爱好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应鼓励孩子经常打篮球,这是许多家长求之不得的事情。篮球是户外集体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增进合作,消除大脑疲劳,也是对付网瘾的良药。害怕孩子因打篮球影响文化课更是多余,现在孩子的运动时间非常有限,多数都是运动不足,相反,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关孩子今后的专业方向,首先要让孩子自己做主,不要盲目干涉;学校老师的意见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一定经验,他们的建议值得参考。
□追星一族——□
  追星是契机,利而导之

  读者H女士:女儿上初一,一年多来盲目追星,偷偷上网查韩国明星照片、星座等资料,每次允许女儿40分钟的上网时间,经常不听,有时情绪非常激动,发脾气,变得狂躁。家长不得不把电脑收起来,或把电脑弄出故障来阻止孩子上网。女儿原来去公园散步,现在不想去了,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看到韩国影星照片非常激动,我说她“花痴”也不在乎,还和我开玩笑,自封为“花痴班班长”,我都觉着不好意思。
  吕辉峰:中学生追星是正常现象,家长千万不要误解。追星是孩子独立成长的表现,家长不要抵触,而要因势利导。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在追寻自我,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建立过程。他们在确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明星是最容易捕捉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孩子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位偶像其实是自己的父母,追星是从父母身上向外界转移的过程,是正常的发展过程,追星意味着青少年自我又向前发展了一步,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预示着独立的自我形成。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哪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爱好。
  家长非但不能破坏孩子的偶像,而且应该鼓励孩子的爱好,还要与孩子谈论偶像的话题,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因势利导。孩子曾经提出学韩语和想打篮球,为了以后见明星能对话和体面。这是难得的机遇,家长应该及时满足,把孩子的追星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孩子充分发挥正能量,他们则会满怀豪情地投入健康的学习活动当中,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迷茫的网游者——□
  羸弱的自我,失去了人生坐标

  读者T男士(德州):儿子18岁,3年前不上学了,每天除了吃饭就是上网,玩“地下城”一天能持续15个小时。不干活,父母天天劝说也不听。有时他也想改变,但是管不住自己。从初二开始逃学,小学时学习成绩中等。同学关系还可以,经常约人一起打游戏。
  吕辉峰:该同学网瘾症状明显,形成因素比较复杂,短暂的电话沟通了解情况不足。建议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必要时还需要专业医生用药对症治疗。这个孩子问题在于自我太弱,上述的“自我同一性”发育不良,找不到个人价值点,在现实中不知去向何方,转而沉溺于网络之中聊以自慰,越陷越深,如今不能自拔。在系统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薄弱的自我维度,给予充分支持,让他的自我慢慢发育成长,到了一定程度,进行揭露性治疗,去除不良创伤和压抑,逐步完善他的人格。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心理治疗,利用他的兴趣点,激发他的正能量。适当灌输“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积极观念,助推其成长。专业的心理测验也是一种发现其个性特长的参考工具,可以一试。
□情感受挫的失衡者——□
  情感受挫,应激障碍

  读者F男士(临沂):孩子14岁,初二,一个多月不去上学,在家上网。厌恶作业,仇恨学校,痛恨现行教育制度,想从事电子竞技游戏工作。缘起于班主任的不良态度。一次因他没交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在班里骂他。还有一次,因他对一女生有好感也被班主任当众指责。他感到颜面扫地,内心与老师对抗。还对同学老师产生了不信任感,感到自己被出卖,说同学们都在嘲笑他。现在,虽然班主任已经换了,新的班主任两次组织同学到家里动员他去上学,还亲自登门劝说,效果不明显。
  吕辉峰:该生受到两次连续打击,不完善的心理防线被无情打破,转而通过退缩进行防御,而且产生了泛化症状,对学校和教育制度产生激烈反应,怀疑大家嘲笑他。这里需要排除的是,孩子有无迫害妄想,以及幻听等症状。如果没有,按发生时间可能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有上述症状的话必须马上到精神科进行药物治疗。单纯的应激障碍可以运用宣泄、催眠暗示等方法减轻或消除症状,治疗得越及时效果越好,望家长一定及时找专业人员进行诊治,以免错过治疗良机。
[案例总结]
  网瘾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大的环境政府正在治理。家庭成为抵御网瘾的主阵地,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长是孩子的贴身心理老师,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家长要自己学一些心理知识,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及时发现苗头,化矛盾于启蒙之中。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最好的心灵之药,家和万事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第二个保护神,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单纯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网瘾虽然严重,但是并非不治。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网络的负效应,应去除过度的担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