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别样论
2014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务堂
  古往今来,追求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君不见,现在养生节目风起云涌,真可谓家家讲养生,人人求长寿。
  然而,如何养生却见仁见智,最令人惊愕的莫过于享年98岁的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的那句耐人寻味的名言:“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无独有偶,同样享年98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晚年也写过一篇《养生无术是有术》的文章。季老的文章与周老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两位“老寿星”的话不无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盲目追求养生,有的吃补药吃出了毛病,有的练气功练得走火入魔,有的练长跑累坏了身体,这都是养生过度之故。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定为健康四大基石(笔者对此也非常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长寿者“另弹别调”,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养生之道。
  “合理膳食、荤素搭配”是养生专家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养生法则。然而,享年98岁的季羡林先生的饮食却十分简单:早餐几片烤馒头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午、晚两餐也是以素菜为主,较少肉食。
  另外,笔者还曾读过一份资料,说吃素不但能抗癌,还能增强人的免疫力。该资料还举例说,牛、马、大象等都是吃素的动物,但都健壮有力。拳王阿里也是茹素一族,他却是力大无比。资料还批驳了“吃素不聪明”的观点,并举出“诺奖”得主泰戈尔、爱因斯坦、萧伯纳、史怀哲和著名艺术家达文西,发明家牛顿、富兰克林、爱迪生全都是终生吃素。
  生命在于运动,这大概是大家公认的养生之道。然而,当记者问及季羡林先生的长寿之道时,这位老寿星却语出惊人:“不锻炼。”当然,季老也并非一点不锻炼,他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有别的事可做的所谓“锻炼主义者”。事实上,在家时,季老就将写作时间固定在每天凌晨4时到7时30分,早上或晚饭后到户外散步。散步期间,就在途中构思文章。
  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笔者认为,他的长寿或许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勤用脑。在从事写作、科研的“动脑”者中,“老寿星”不乏其人,如现年107岁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依然思维敏捷,谈吐自如。然而,在长期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中,却鲜见有长寿之人。
  无独有偶,一天到晚叼着烟斗的黄永玉先生的养生之道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位90岁的国画大师自称他的长寿之道是“抽烟、熬夜、不运动”。但笔者认为,黄老的运动大概就是作画。
  古今中外,人人都追求健康长寿,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千万不要认为健康者就一定长寿、体弱者就一定命短。柳宗元有句名言:“精壮暴死,久病延年。”环视周围,体弱多病者往往长寿,而一些看似强壮的人却突然而去或英年早逝。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此,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许仕纳大夫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他说,那些一辈子都去不了几次医院的“健康人”对于上天赐予的健康财富反而不屑一顾,肆意挥霍,结果过早地将健康财富挥霍一空。而那些体弱多病者,因为失去了健康,对健康的渴求远比健康人强烈得多。因而他们持之以恒地锻炼,注重保养,内心充满与疾病顽强斗争的信念,乐观积极地直面自身,因而最终步入长寿者之列。
  另外,许大夫还宽慰众人:多病并非坏事,有时还会因祸得福。在对抗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人体往往会获得一系列防御、适应和代偿功能,对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有帮助。因此,许大夫得出了一个令众人欣慰而又振奋的结论:体弱多病者也能长寿。
  最近,美国医学研究人员也得出了“多病长寿”的结论,他们发现,人体患某些疾病痊愈后,反而增强了对该病的抵御能力。
  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可见,一个人的生命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养生得法、保健有方,便可延年益寿。坊间也有句名言:“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这话不无道理,养生更是这样。你要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饮食和锻炼,休要盲从他人。“不养生才是养生”就是要告诉大家,要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一切顺其自然。凡事要有个度,任何事做过了头都会适得其反,养生亦然。
  (本文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