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食物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亚伟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吃饭时,偶尔有饭粒掉到地上,姥姥立即弯下腰,捡起地上的饭粒,放到嘴巴里吃掉。
  姥姥对食物极为珍惜,如果谁糟蹋了粮食,她会捶胸顿足地说:“老天爷呀!可了不得了!”她固执地以为,浪费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不可饶恕的。我上了学,给姥姥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平白如话的诗,被她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诗。姥姥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会虔诚地祭拜灶王,她默默祈祷,希望灶王会赐给我们三餐的饱饭。
  母亲在农村生活,深深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母亲说,挨过饿,才知道珍惜粮食了。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麦子大丰收,母亲高兴极了。可是,她依然不会浪费一粒麦子。打麦场的周围,还有一些麦粒,炎热的午后,母亲俯下身子,开始捡拾散落的麦粒。她脸上淌着汗,也顾不得擦一把。母亲几乎是匍匐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找着、捡着。忙了半天,只捡到一盆底儿麦子。母亲直起身,非常有成就感地说:“又捡了这么多!”现在想来,母亲捡麦粒的姿势,真的像虔诚的朝圣者,匍匐于土地,心怀感恩,把粮食当成一种信仰在膜拜。
  我的姥姥和母亲一定是对食物怀有敬畏之心的,即使后来生活富裕了,她们也从来不糟蹋食物。姥姥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这一生,没有吃过山珍海味,粗菜淡饭对她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母亲经常来我这里小住,有时我会带她去饭馆吃饭。每次吃完饭,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她都会旁若无人地打包,收拾得餐桌上只剩下白花花的盘子。在她看来,打包没有什么丢人的,珍惜食物,是神圣和光荣的。有一次,我准备让母亲好好享享口福,手拿菜谱一个劲儿点好菜,母亲却气得起身要走。在她看来,如此奢侈,无异于暴殄天物。她认为最养人的饭菜,不是什么海参鱼翅,而是自家的小米粥、大白菜,还有家里的鸡下的蛋。
  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一粒种子,要在漫长的时光里,扎根肥沃的土地,吸收阳光雨露,再加上农民的无数汗水,才能孕育出粮食。养一只鸡、喂一头猪,要把它们当成家庭成员一样,付出心血、付出感情。最后它们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也要心怀敬畏地吃掉。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面对食物开始肆无忌惮了。其实仔细想想,胃的深层记忆里,还留有饥饿的印记,忘记饥饿就意味着忘记历史。不由想起电影《1942》,人们饿得饥不择食,草根、树皮……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一场大灾,饿死了300万人。如今,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我看过两个数字:全球饥饿人口超过10亿,每6秒钟就有一个孩子饿死。想到这些,你会不会为自己浪费食物而感到良心不安?
  像我们的祖辈一样,珍惜食物,敬畏食物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