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寻觅的火盆
2014年07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火盆曾经是老烟台家家户户必备的取暖物件,它是一个直径约2尺,高半尺有余的铜盆,下面有腿,四周有边,便于挪动。主要用途是中间盛烧红的炭,借以取暖。炭为木炭,顶好是柞炭,因为抗烧,时间持续久,也有穷点的人家,用苞米棒子滥竽充数的。与火盆配套的工具叫“火筷子”,铁的或者铜的,用来夹烧红的炭块。
  烟台冬季很冷,特别是数九寒天,大雪皑皑,而取暖的方式却只有在火炕上围被而坐。那时没有暖气,也没有电热器,有炉子,马口铁打造的烟筒再长也难以御寒,烟呛火燎不说,还得随时添煤,稍一忘却就火熄炉灭,醒来就喷嚏连连,火盆取暖就远比炉子普及了。
  寒风凛冽中,儿孙或者媳妇,在院子里点着了火炭,然后用火筷子夹进了火盆中,然后端进屋里,放在老爷子脚下。一间屋子立即变得暖融融的。儿孙们环膝而坐,听老爷子眉开眼笑地谈古说今。祖孙三代,其乐融融。一个火盆成为家庭温馨的催化剂。它是孝心外化的载体,也是锻造家庭凝聚力的火炉。它很不起眼,却在百姓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御寒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是家庭温暖的象征。
  在老烟台还有一种与之相类的器具,就是火锅。都烧焦炭,都是一家人围坐共同享用的,而且都是铜制品。撞击一下都会铮铮作响,非常悦耳。
  然而,历史的回音却并非悦耳,相反,却打着屈辱的印记。1938年日寇占领了烟台,日本是一个战争资源极端匮乏的国家,抗战后期为了“大东亚圣战”就征集散铜以造子弹,火盆因为是黄铜制造而首遭其劫,波及范围不仅有火锅,而且连大柜门上的铜环、铜锁都不得幸免。起初还装模作样地“自愿捐献”,后来就是挨门逐户地进行抢劫,谁还保有寸铜,那就“巴嘎雅路”“死啦死啦地”。于是,火盆扫荡净尽,火锅也藏进了箱子底。
  不料二十几年后又来了一场“浩劫”,这次是膏药旗换成了红袖章。起因同样是因为资源匮乏而导致的贫困,幸存的火锅挂上了市民的脖子,拉出来游街示众,口号也由“巴嘎雅路”换成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火锅是烟台的传统美食,丸子、花鱼等精美食品的大杂烩,能够吃得起火锅的人当然不是贫下中农,至少是让乞丐艳羡的中产人家。“穷光荣”信徒们借火锅发泄心中的戾气,恰也是一种斗争哲学,岂是鬼子所可比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