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士》:奇案发人深省
2014年07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庆新
  京剧《四进士》演绎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一桩奇案:姚廷春和妻子田氏为独占家产毒死弟弟姚廷梅,姚廷梅之妻杨素贞到官衙告状,又差点被贪官以“害死亲夫”的罪名“正法”,所幸她干爹宋士杰挺身而出帮她打官司,才让她最终得以报仇雪冤。  
  剧中与审理此案发生关系的四个官僚毛朋、田伦、顾读、刘题是同科进士出身,都曾因不肯拜奸相严嵩为师不获任用,后蒙恩师海瑞力荐才得以出任外官。离京之前四人同到双塔寺盟誓“此番出京,帘外为官,如有密札求情、官里过财、匿案徇私、贪赃枉法者,准备棺木一口,仰面还乡”,说明他们都曾立志做“清官”。但是,面对这桩谋财害命的凶案,他们却让人大失所望:田伦徇私情包庇凶手,顾读贪赃枉法制造冤案,刘题好酒贪杯玩忽职守,只有毛朋尚称廉明。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田伦、顾读之所以弃善从恶,似乎都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田伦开始拒绝为凶手说情,态度很坚决:“人命官司,岂能听姐姐一面之词,要我修书是万万不能!”但当母亲下跪逼他修书求情的时候,他就顶不住了,因为按照封建伦理道德,违抗“母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顾读接到田伦的求情信,开始也是拒绝的,斥之“岂有此理”,掷信于地,拂袖而去。但当他得知贿款纹银三百两已被师爷带走,师爷让下人传话要他“照书信行事”,他的态度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作出了拘押苦主、释放凶手的荒唐判决。顾读何以被他这个幕僚所左右呢?合乎逻辑的推断是他做过贪赃枉法的事,有把柄抓在师爷手里。田伦、顾读等人的蜕化变质,说明官场腐败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靠凤毛麟角的“清官”解决不了产生冤假错案的社会问题。
  这出戏没有像常见的公案戏那样突出“清官”的作用,而是让平民宋士杰充当主角,与众多贪官污吏相周旋,硬是把一桩冤案翻了过来。那么,宋士杰凭什么就能打赢这场官司呢?从剧情来看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他豪爽侠义、嫉恶如仇、老练辛辣、精明强干,而且当过刑房书吏,富有诉讼经验;二是许多“巧合”也帮了他的大忙。剧中许多事件的发生都有偶然性:杨素贞因为被拐卖,才在柳林中遇上了微服私访的八府巡按毛朋,听她诉说冤情,为她写了状子;杨素贞越级到信阳州告状,因为被坏人追赶才遇上了宋士杰,收她为义女,答应帮她打官司;江西巡按田伦因为父丧回河南老家“丁忧”,才被姐姐和母亲“拉下水”,给顾读写了求情信;为田伦送信的公差,因为正好住进了宋士杰开的店房,才被宋士杰“偷抄”了书信,拿到了田伦和顾读违法的证据;官司打赢了,宋士杰却因“民告官”被判刑流放,正悲愤间,又因杨素贞认出审案的大人就是为她写状子的“算命先生”,才使他能够提起抗告,获得无罪释放。这些情节,固然使剧情发展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却也暴露了该剧在思想上的局限性:过分夸大了个人抗争的作用。事实上,无论“清官”还是“义士”,都解决不了产生冤假错案的社会问题。况且,现实生活中少有宋士杰这样的人,也不会有这么多“巧合”。 
  那么,靠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套用一句现代的话说:要靠铲除产生腐败的土壤,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这应该是深省后得出的结论。
  这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传统京剧剧目,在艺术上也保持了持久不衰的魅力。宋士杰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主要以唇枪舌剑的方式进行,大段大段的念白节奏铿锵,顿挫有致,富于音乐性,饱含生活气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它为数不多的唱段又十分精彩,如宋士杰的一段唱“公堂之上上了刑”,麒派老生唱“西皮散板”,苍凉悲壮;马派老生唱“西皮摇板”,委婉凄楚,各具特色和韵味,都令人百听不厌。
  (本文作者著有《京剧优秀剧目欣赏》一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