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持久相伴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读者:李雨桐
读报时间:13年
  十三年前,我还只是个小学生。每天蹦跳着走在夕阳西下的小路上,和同学谈论最多的话题永远是去哪里吃好吃的,到哪里玩好玩的。却也是在那个时候,从课堂上,第一次知道了齐鲁晚报的名字。从此,一份看似平淡无奇的报纸,伴我走过十三个春秋。
  依稀记得,那时候的自己,经常在午后搬个小马扎,在老家那棵老槐树下,捧着一份报纸,细细地看。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眼,总要翻开随身携带的“新华字典”查个明白。等到终于理解报纸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字眼时,便有一种莫名地成就感,也是在那个时候,心里暗暗埋下一颗想要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的愿望。
  后来,上了中学,开始忙于学习,渐渐忽略了读报,只能在很多个深夜或学习的空隙匆匆浏览下晚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每周末剪报的习惯。  再后来,离开父母,只身一人前往2000公里外的成都求学。身在异乡的日子总是有些孤单,幸好,可以在每日课后,奔回宿舍,看晚报的电子版。仿佛,我和晚报,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总有这每日一次的约会。
  那日去滨州出差,经过一个报刊亭,从车上,一眼就看到熟悉的“齐鲁晚报”四个大字。刹那间,和晚报一起走过的日子,立刻涌现在眼前。——我和晚报,原来是这样的熟稔。像是,经年不见的老朋友。
  二十六年,一个孩子成长为青年。二十六年,一份报纸,持久相伴。
   本报记者 李榕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