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一样了,关键是缩小差距
2014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为一项涉及12个部门的系统工程,户籍制度改革不只是取消“蓝印”这么简单,焦点和难点就在于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差别化“待遇”。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科学有序流动,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当然,这条道路要想走得通走得顺,关键在于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各项“待遇”,建立起全覆盖且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农业”和“非农业”划分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劳动力、消费品等计划分配的需要,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国1.74亿外出农民工过着“候鸟式”的生活,他们为城市建设付出了努力,却很难在城市里扎根。这不仅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还衍生出不少社会问题。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此次意见的出台意味着这一改革举措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作为一项涉及12个部门的系统工程,户籍制度改革不只是取消“蓝印”这么简单,焦点和难点就在于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差别化“待遇”。在现实生活中,所谓“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社科院对此做过测算,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这个数字量化了户口性质不同所带来的“待遇”差别。如果不能让包括“农业户口”人群在内所有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或是在公务服务领域依然保留“二元结构”,是否取消户口本上“农”与“非农”的差别也就不重要了。
  而且,打破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正是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积极力量。按照意见要求,不同规模城镇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而大城市的吸引力就在于它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相比之下,不少中小城市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开放落户政策,只是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还是得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做文章,在设置差别化落户“门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更多地向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倾斜,增强其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按照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所说,这次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有1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跟进,让落户城镇的劳动者享受到市民待遇,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