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舱体验“蛟龙”号
2014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 晨
  劈波斩浪,“向阳红09”科考船战胜了台风的干扰,在西太平洋上全速前进,驶向预定海域。我们的“蛟龙”号一点儿也没闲着,利用晴好天气进行通电检查。7月12日上午,按照与负责潜航的副总指挥叶聪的约定,我来到后甲板上,借机进舱参观体验。
  “深潜英雄”之一傅文韬带领我和向九船船长陈存本进舱。我们按照要求穿好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一步步沿着扶梯登上了蛟龙号壮硕的身躯。傅文韬第一个下,而后,我也按照他的做法:摘掉安全帽,脱掉工作鞋——在舱内是只穿袜子或软底布鞋的,随之下去。舱口直径大约五六十公分,我并不是胖人,仍感觉舱口不大,就像钻进坦克一样,小心翼翼地一级级慢慢下到蛟龙肚子里。
  紧接着,陈存本船长也沿梯下到舱内。里边大约有四五平方米空间,呈球型,没有固定坐椅,只有三个海绵坐垫。傅文韬坐在中间主驾驶位置上,身前几个操作手柄,下边有个放脚的空地,我和陈船长分别盘腿坐在两侧。抬眼看去,前后左右全是各种显示屏、仪表以及密密麻麻的按纽、线路等等,如同飞机驾驶室内的情景,只是窗口要少也小得多,都是圆圆的,用厚厚的耐高压材料制成。由于没有下水,用盖子盖得严严的,一点光都不透。
  小傅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深海潜航员,伴随着蛟龙号一步步成长起来。他连续参加了4年的海试,已经下潜过30多次,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深潜7062米的世界纪录,并运用机械手采取了大海参、蜘蛛蟹、海山石等样品,与其他七人一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中国载人深潜英雄”称号。他中等个头,身材匀称,帅气而文雅,是一个沉稳坚毅的年轻人。他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潜器的构造、特点和如何操作:“你看,这些都是生命支持系统和紧急脱险装置。一旦遇到麻烦,可以有几种办法迅速抛载上浮,如果身陷泥沙,还可发送一根带浮标的长缆,海面上的母船发现了就能够立即施救。因而请放心,我们的蛟龙号是很安全的!”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对他们充满了钦佩和敬慕之情。看到我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小傅主动提出跟我换个位置,让我“当”一回主驾驶。
  哈,这可是意外之喜,如果真是在海底潜航,我可不敢接过主驾驶的操作把手。坐在中间,感觉大不一样,俨然是这条深海“蛟龙”的主人,我煞有介事地握着手柄,在傅文韬指点下,下潜上浮,前进后退——当然只是做做样子。陈船长在一旁充当起摄影师,不停地为我们拍照留念。
  下潜时外面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蛟龙号每分钟下潜四十米左右,从观察窗看出去,开始还能看清海水的蓝色,越来越深,二百米以下基本就是一片漆黑了,偶尔划过一些发光的海鱼、磷虾之类的生物,像流星雨,但没有那么快……”“是不是像夏夜田野里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对对,你这个比喻比较形象。”“舱内和舱外都不开灯吗?”“不能开,因为有些海洋生物有趋光性,看到潜器灯光可能冲过来。外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开着灯,竟然遭到一个大家伙的冲撞,差点把观察窗撞破了。我们只有悬停或坐底后,才打开舱外灯工作,光亮能照出十几米远,再操作潜器以一两节的速度慢慢前行,观察地型、生物和矿物……”小傅娓娓道来,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道奇妙的海底风景线。我不禁又好奇地问:“海底地形是怎样的?有山有植物吗?”“海底与陆地上差不多,有平原、沙漠,也有海山,平顶的,尖顶的,还有深不见底的裂沟。但是没有植物,生命体只是动物或者浮游生物。人们原以为深海漆黑冰冷,没有生命,其实当潜到几千米海底就会发现,在冷泉区、热液口还集聚着不少鱼虾贝类呢。此外,海山上下埋藏着丰富的锰结核、富钴结壳等矿产资源,如果开发利用,会极大地造福人类。”
  神秘的海底世界,还有多少未知之谜需要人类去破解呀!我们的“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和英雄的潜航员,就是华夏儿女打开这扇“龙宫”大门的钥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