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支招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要主动找出路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宁8月3日讯(记者 马辉 汪泷) 在2日举行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各抒己见,支招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当前,中国已有大约14万公顷的煤炭采空区。在资源型城市中,有约7000万平米的棚户区有待改造,并且还有失业矿工60多万人,享受低保的则达到180万人之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国内诸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副巡视员彭邵宗提到,黑龙江、吉林两省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区,这两省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能源,重化工,资源型城市受到的冲击。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钢铁城匹兹堡,在本次研讨会上被与会专家、学者多次提起。鲁尔工业区和匹兹堡也都出现了类似黑龙江、吉林两省所遇到的经济衰退,于是他们都较早的开始进行转型。鲁尔工业区不仅大力发展新兴科学技术,而且大力推动科研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城市转型后被称为花园工业区。同样以传统资源兴起的匹兹堡,也通过转型成为了以医疗、金融及高科技工业为主的城市。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典型的有60多座,枯竭型有40多座。
  如何使资源型城市避免形成后两种类型?肖金成提出,资源型城市应该向区域中心型城市方向发展,在资源丰富、财政实力雄厚的时候,积极与周边地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已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的发展。至于“矿竭城衰”的资源型城市,肖金成直言只有资源枯竭型城市,没有资源枯竭型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也理应主动去寻找出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