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须征集的“乌货”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乌货是一种土陶器,在塑料大普及之前的岁月里,它可以说无处不在,谁过日子都少不了盆盆罐罐。而盆盆罐罐大都是乌货,如果是瓷的,那就是高级的了;如果是搪瓷的,那简直就是奢侈品了。比方脸盆,家家正间地里都有,但搪瓷面盆,却只能在新房中找到,盆底还常常装饰着大红的喜字。
  可如今乌货已经销声匿迹了,就算征集也殊非易事。听说某地办博物馆,征集了一件直径不过一尺的面盆,竟出资3000元才成交。当年最普及的东西,今天居然奇货可居!
  当年确实太普及了,从早晨洗脸到夜晚撒尿,都得用乌货,洗脸盆、尿罐子,不同型号,不同成色,不同大小,但都是乌货。乌货甚至进了饭锅:将一个乌盆边缘钻上窟窿,扣在锅里,就成为“饭撑子”,熥饭必用。
  听说有个电视剧要表现老校长们的教育思想,情节是学生夜间随地小便,教师批评学生不讲卫生,校长反而批评教师:“你光指责不行,得有解决的办法,这种批评再正确也是不负责任的!”校长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宿舍门侧添置尿罐子,这自然非用乌货当道具不可。可征集来的罐子全是“歪瓜裂枣”——当年因为变形太大,不堪使用才幸存下来的。
  乌货均是土窑烧制出来的,烧窑需要很高超的技术,装窑不能用任何粘合剂,干打垒,都得整整齐齐、结结实实。这里面临一个悖论,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多装,多装则难以稳定,窑烧熟了,从“观察孔”望下去,简直是一汪白水,亮晶晶的,只能凭经验判断是否烧透了。这是争分夺秒的时刻,得立即熄火,不然发生“窑变”,产生“歪瓜裂枣”是常有的事。
  土窑后来被明令取缔了,烧砖的土窑是为了保护耕地,跟乌窑的消逝还不一样。乌窑的消亡是因为塑料的大普及,塑料完全可以取代乌货的功能,还比乌货干净便宜。经济法则起了作用,丧失社会需求的产品只能被淘汰,乌货没人买了,“乌窑”也就只能灭火。
  砖窑在地下状态中存续了一段时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你动真格的,也扼杀不了百姓要盖房子的需求。还是得如老校长,找解决办法才是真的正能量。随着新材料行业的崛起,许多比砖头瓦片高级得多的新一代产品受到了欢迎。土窑就只能自消自灭了,乌货的存续消亡印证了经济规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