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最后的舞厅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岩

  二十年前,舞厅是个时髦的地方,市区的各大宾馆几乎都有。闪烁的霓虹、旋转的灯光、震耳欲聋的音响,在每个华灯初上的夜晚,聚集了这个城市最时髦的男女,年轻人在这里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成了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舞厅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一种新鲜体验,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思想更趋活跃。但如今,舞厅却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曾经悬挂过舞厅招牌的地方,早已被SPA、足浴、咖啡厅占领,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对曾经的舞厅一无所知。
  然而,在这个城市不起眼的地方,还留着几处最后的舞厅。在市区大海阳立交桥下,等待改造的一片老居民区中间,一处舞厅就开在一个不起眼的厂房里。
  厂房与立交桥只隔了三四米,房顶与桥面齐平。门前杂乱、狭小的各式店铺在忙着自己的生意,算作招牌的霓虹灯挂在门口的电线杆上。招牌不大,只有“舞”字,灰尘蒙得很厚,字迹不显眼,要走到电线杆底下才能看得清楚。倒是舞字周围边框的霓虹灯闪着红绿两色,远远地能提醒你注意。
  夏天的一个中午,试着走进了这个舞厅。门口挂着很厚、看不清颜色的门帘,稍一触动它,里面的乐声就传来,声音很大。掀开一条缝隙钻进去,昏暗的空间让人有霎那间的失明和眩晕。定下神来,适应了昏暗,才发现偌大的空间是一番让人惊讶的景象。
  300多平米的厂房,人字形屋顶,舞曲进行当中。几个红灯笼挂在半空,几节闪烁着的霓虹灯管跟着音乐闪耀着鲜艳的颜色,忽明忽暗,还有些早年间舞厅的“遗风”。舞池里有六七十人在跳交谊舞,四周是大小不一、规格不同的座椅,很多人在座。空中几个大风扇疾速地转着,只能看到轴心在晃。地面是深色的复合地板,但在舞池中央,却是明晃晃的亮,应该是脚底常年摩擦,表层被磨光,让它像上了光一样亮眼。
  吧台在门口,一束昏黄的灯像是怕打扰了舞池里的人一样,只是拘谨地打在老板娘的脸上,老板娘五十多岁,发型讲究,忙着跟进来的人打招呼,翻开一个满是卡片的大本子,对应来人,一个个注明时间,这些是办理了月票的;也有交钱的,算是散客,每人3块。
  舞曲不停转换,但始终是欢快、优雅、节奏舒缓的,舞池里的人时多时少,大多数舞跳得都很合节奏。始终在场上的有几对,舞姿可圈可点,都是些中年以上的人,白发老人不在少数,30岁出头的年轻人也有,穿着大相径庭,皮鞋、旅游鞋各式各样,拖地长裙和超短裙交相呼应,寻常的装束在无规无矩的舞池里,更多的是自由自在。
  舞曲音量很大,两曲之间几乎没有停顿,不同节奏的舞曲不时转换,喜欢的可以一直跳下去,累了或者不喜欢,可以随时退场。不少人自己带着水,间歇时喝几口,用自带的毛巾擦擦汗,是在舞曲进行时也常常可见的情形。
  一位50多岁的大姐走下舞池坐在我身边,正是我先前看到舞姿优美的其中一位。很漂亮,一口普通话很优雅,我夸她舞跳得好,她调匀呼吸,浅浅地笑着谢谢。她是这里的常客,就住在附近。她说,退休了没什么事,就来跳跳舞,就是锻炼身体呗,换个好身体,挺好的!
  时代的发展,让各种时尚经历着涤荡,沉淀下来的一定是满足了某种需要。最后的舞厅,正是回归了本身的健身、休闲功能,满足了这个城市里一些人最根本的需要。相对于广场舞,它更安静也更优雅。它在城市的一角继续生存,延续着人们的享受与回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