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影像的魅力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去年,在去甘肃敦煌之前,我特意找出十集纪录片《敦煌》看了一遍,千年静态下的洞窟、壁画、经卷和雕塑等历史文物,通过纪录片“再现”,呈现出动态、立体、生动的空间画面,你既可以领略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又可以领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 
  今天的人文齐鲁,就向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与它背后的故事——《纪录片之父镜头下的抗战中国》。当年,有“世界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之一美誉的伊文思来到中国摄制的《四万万人民》,为中国抗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也为台儿庄大战留下了一段最早的银幕记录。1939年,《四万万人民》在法国、美国等地上映后,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成为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
  作者李海流在邮件中说,收集这篇文章的资料用了很长时间,在去年初稿就已经写好,后几经修改,几易其稿,主要参考了伊文思的回忆录《摄影机和我》、《1938,卡帕在中国》、《四万万人民》影评、《台儿庄大战亲历记》、《台儿庄大战》、《枣庄文史》,图片主要来源于卡帕当年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照片。
  今天,我们能够通过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看到当年台儿庄的农村房舍、树木河道、平民百姓的服饰、乡村里弄的人文生活场景……虽然镜头有点模糊不清,但枪声、炮声、飞机轰炸声,伴随着战后难民的流离失所,都在解说的字幕里一一呈现。
  更重要的是,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拍摄者心中深厚的人文关怀。伊文思在拍摄到战争场面时曾因兴奋而难以入眠。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在黑夜里,我们听到远处的丘陵地带有隆隆的炮声……之后是长时间的沉寂。在我们身边的青青的短茬玉米地里,气喘吁吁的士兵快步跑过,形成一根不间断的长线,他们要去抢夺前面的重武器。但是,不准我们一同前往。”但他的纪录片里不止有战争,摄制组在战后余生的庄寨内发现了一位妇女,独自坐在一片瓦砾和碎木板旁,沉默地枯坐着,摄制人员询问她为什么会在这里。她说:“这是我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句话,胜过千军万马;一个剪影,体现的是战后百姓的悲怆。一部纪录片,如果缺乏思想的发现,缺乏对社会人文主题的深度开掘,那它就不会触动你我的心灵。
  B2版上还有一篇很可读的美文,《徐志摩与陆小曼剧作《卞昆冈》在青岛的演出》可以带读者回到青岛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那段时光: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和陆小曼联袂创作了一部话剧作品《卞昆冈》,这是二人合作的唯一作品,也是徐志摩唯一创作的话剧剧本。1928年春天,这部“在诗意的美中笼罩着一层感伤的悲剧色彩”的话剧由青岛“光明剧社”搬上舞台,虽然只演出了一场,但依然为青岛的城市人文发展史书写了绚丽的一页,而且由于此后《卞昆冈》再未正式公演过,青岛版的话剧《卞昆冈》便成就了徐志摩和陆小曼二人文学世界的一段纪念。或许这也是他们波折婚姻中最为琴瑟和鸣的一段美好时光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