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蛟龙”去探海之五】
搏风斗浪看“蛙人”
2014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 晨
  每当蛟龙号下潜或上浮过程中,随着海浪的波动,像只小小的橄榄球飘浮在海面上时,总会看到一条载有四名身穿橘黄救生衣、头戴蓝色安全帽者的橡皮小艇,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左右。这几个人就是把蛟龙号最后送入海底或最先迎接回家的“蛙人”!
  “蛙人”并不是童话中长得像青蛙的人,而是指执行水下侦察、爆破以及偷袭捕俘等特殊任务的部队,因其穿戴类似青蛙脚蹼状的潜水工具而得名。而今,在我们的蛟龙号科考队伍中,承担着为潜水器解、挂吊缆和拖曳缆的船员们,虽说没有配备那种特殊装具抑或潜入水中,但其敏捷的身手、无畏的勇气、搏击大海风浪——甚至骑跪在“龙背”上的英姿,被大家誉为“蛙人”突击队。
  诚然,人类历史已经进展到了高科技时代,可有些领域和位置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的作用。我们的蛟龙号与外国一些深潜器一样,在布放与回收最关键的入水和出水环节,仍然需要由人去解缆和挂缆。“布放小艇!”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试验母船左舷的“蛙人”突击队首先下水了。这是每一次蛟龙号深潜时的必备程序。
  实验部的五个人全力以赴:马波开动绞车下放橡皮艇,张正云第一个攀着软梯下到艇上,掌控着尾部的发动机和舵把。在无际无涯的西北太平洋上,这条长不过三米、宽不过二米的小艇犹如一片树叶,起伏不定,刘绍福、张会生、崔磊依次晃晃悠悠地入艇。这几名“蛙人”中,前三人都过了五十岁,来自当年的“兵改工”,还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情怀。只有入职不久的崔磊是20来岁的年轻人,“向九船”挑选培养的接班人。
  “轰——”,张正云操作小艇驶离大船,转了一个圈,来到船尾等候。蛟龙号随着主吊缆的慢慢下降,落到海面上,溅起一片水花。蛙人小艇立即从侧面靠上去,张会生、刘绍福猛地伸出大手抓住潜器上边的护栏,年轻的小崔瞄准海浪上涌的瞬间,噌一下跳上“蛟龙”背。迅速拔掉主吊缆的销子,接着爬到前边,三下两下解开龙头拖曳缆,挥挥手跳回小艇,母船马上转向加速,离开了潜器。就在短短五六分钟里,几个人已经被海浪浇得浑身透湿,可他们抹一把脸打趣道:“太平洋的水真咸啊!”继续驾驶小艇不远不近地跟随着“蛟龙”号,直到潜航员与指挥部建立起通信保障、正常下潜了,才转回母船。
  有一天刚刚开始吊放潜器,大海又发怒了,海浪足有两三米高,马波指挥着“蛙人”小组照例冲了上去。当时崔磊还没有来,四个人全在50岁以上,而且都是原来的海军战士,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王斌驾艇敏捷地接近了“蛟龙”,人称“大力水手”的冷日辉一把抓住扶手,张正云乘着浪峰跃上去,刚刚解开主吊缆,突然一个大浪打来,一下子将他掀翻到海里去,眨眼间没了踪影,一会儿又冒了出来,桔黄色的救生衣在波涛中时隐时现。而这时,龙头缆还紧系着,潜器还连在母船尾后,涌浪一个接一个,如不及时解开脱离,可能就会发生碰撞并卷进推进器里。
  且不说寄托着中华民族宏伟梦想的“蛟龙”号价值连城,舱内还有三名科学家试航员呢,这也是国之干城无价之宝啊!可一名“蛙人”已经落入海中,鲨鱼出没,海流汹涌。怎么办?怎么办?人命关天,千钧一发。正在船上指挥布放的总指挥、党委书记和所有队员们,无论是在大屏幕前还是在甲板上,看着这惊魂的一幕,心急如焚,爱莫能助,一个个屏住了呼吸,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艇上的刘绍福闪电一般,飞身跳上暴躁的“蛟龙”,牢牢抓住把手,真像只青蛙似的趴在上面,任凭潜器在浪涛的作用下,左甩右跳,如同脱缰的野马狂躁不安。他始终紧抓不放,进而爬到前面,准确而快速地解下龙头缆,使得母船及时离开。“蛟龙”保住了!潜航员安全了!蛙人们这才赶紧驾着小艇把张正云救了上来。这一幕被人们看在眼里,震撼在心里,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眼眶湿润了,说了一句:“真是前仆后继啊!走,去看看他们。”“对,欢迎咱们的英雄蛙人去!”总指挥刘峰动情地挥了一下手。指挥部成员呼啦啦走出会议室,来到了后甲板上。等到“蛙人”小组顺利返回,登上母船后,大家不顾他们一身海水,一个个上前拥抱,拍照合影。这一刻,“蛙人”们咧开嘴,笑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