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日本民族英雄”的郑成功
2014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有道是“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大多数伟人都是不牛则已、牛起来触类旁通。不过,若说有人能同时被两个民族奉为民族英雄,这事儿确实难了点,如果再加上这两个民族互相还不对付,那就更不可能了。然而,历史上还真有位爷完成了这个神乎其神的壮举,这人就是被中日两国同时奉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
  下周8月26日,是郑成功的诞辰纪念日,公元1624年的这一天,郑成功出生在日本九州的平户藩。出生在日本的郑成功,说起来其实应该算是中日混血,他的母亲田川氏出身日本下级武士家庭,老爹郑芝龙倒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只不过,像郑芝龙这样的海上武装走私头子,很长一段时间被明朝政府不加国籍区分地叫成“倭寇”。郑成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一直在日本被养到七岁才回中国。当然,回国后的郑成功受到的是正统的中国儒家教育,后来抵抗清军、收复台湾的壮举,也不愧一代中华民族英雄的称号。
  不过,郑成功的事迹传回他的“生养之邦”后,却让不少日本人也跟着热血沸腾了一把。他的事迹后来被有“日本莎士比亚”之称的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编成了著名的《国姓爷合战》一剧,在日本连演不衰。在这个剧本里,以郑成功为原型的主人公和藤内被描述成了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他自认为是一名日本人,但在听说自己父亲的故国遭难后毅然远赴中国,带领明朝旧将打下了南京,完成了光复大明的伟大功绩。以这个套路为蓝本,日本的文学家、戏剧家从江户时期开始,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赞颂郑成功。近现代的作家们还开创了一门“国姓爷文学”。战后日本还曾出版过以郑成功为原型的漫画。郑成功在日本看来还真有人气,只不过日本人心中的这个郑成功,似乎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民族英雄。
  由于中日两国在近代掰了交情,很多中国人对于日本给郑成功“脑补”的那个文学形象很不爽,觉得这无非是日本人借描写和藤内闯荡中国的冒险史,抒发他们侵华的野心。实事求是地说,在明末清初之际,也的确是日本开始对中国动心思的时期。不过,勾起日本人这个心思的,不是文学中的和藤内,恰恰正是现实中的郑成功。
  据史料记载,在南明被清军打得喘不过气的那段日子里,郑成功跟他父亲郑芝龙曾前后十几次派人向日本“乞师”,想让日本“拉兄弟一把”。郑成功还借助自己的身世,把信写得尤其感人:“余生于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处艰难之际,恳请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余,施予恩惠。”这些乞师的请求没有立刻被日本所应承,产生的后果却让人意想不到。日本受此启发,从此将清朝看作窃据中原的蛮夷之邦,而把自己当做了复兴礼仪文化的东亚正统。而郑成功作为一个体内淌着日本血脉的抗清名将,自然也在日本的这种心思下,被当做“英雄”供奉了起来。
  “满洲非中国”,这个随着求援信捎带给日本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在当时侵华日军散发给东北汉族民众的传单里,还在宣称自己是来帮汉人“反清复明”的——听起来俨然是在给郑成功当年“乞师”的一个迟到的回音。只是,两百多年的时光沧海桑田,郑成功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会对今天的中日关系作何感想。
  连拿两个“民族英雄”头衔的郑成功,用他自己的身世证明了“头衔”这个东西有时是多么的虚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