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染就千机锦,架上香飘五色云
章丘有个查旧染坊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繁荣
  以前穿衣用的都是土布,土布织好后,需要印染,否则无法穿着于外。章丘织机多,故而染坊也多,仅绣江河两岸,就有南王、前营、三盘、查旧、侯家、西皋等多处染坊。今择其中一处而道之,以窥旧时染坊之貌。
  查旧村是我家乡的邻村,小时常有敲锣收布之人穿行于街巷之中,一问多是查旧村的。说起查旧村的染坊,可谓历史悠久。据说在清朝中期,该村就有牛、马两户人家从事染布行业,生意兴隆。民国以后,其后人马运鸾、牛其福将染坊做大做强,周围十里八乡一提起查旧染坊无人不知。解放后消灭私有,政府将染坊的大锅、染缸抄没,念他们有一技之长,免除田间劳作,仍从印染之工,故而技艺得以流传,但此时已是集体的副业了。其间多有贫下中农进入,名为社员,实乃学徒。
  染坊学徒,需从收布送布开始。就是骑着自行车,带着铜锣,到各村收取群众家中待染之布,同时将上次染好的土布送货上门,顺收劳金。收布打条,需要丈量,起初是带着木尺量,后觉不便,干脆伸腕,伸出胳膊一量就知多少。老百姓自织的土布面幅窄,8寸顶一尺;洋布是机器织的,面幅就很标准,一尺顶一尺。收送布黎明即起,从染房驮着满满一自行车染好的布料穿行各村,连送带收,中午从老百姓家找点水喝,在墙根或树荫下吃点自己带的干粮,因为干染坊是属于技术工,工分比在地里干活略高,能挣十二分,下乡送布还发两毛钱的“水钱”,但是也不舍得花。一天下来往往串二十多个村,能收三四百尺布,死沉死沉,绝非轻快活。
  再说印染,从各家收上来的布要按人家的要求印染,那时人们的服装色调单一,一般都是青蓝两色。靛蓝靛青多为有机染料,由蓼蓝的叶子发酵而成,浓即成蓝,淡即成青,也有人工合成的。
  印染前,需将收来的布平放于大缸之中,倒入清水,上面压上竹皮和石块,清水漫布2-3公分,浸泡一宿,使土布上的籽皮和黑点松动。次日捞出,将整块布甩于木桩之上,这叫甩布,作用是将白布上的籽皮、黑点以及线头急速甩掉。其后配料,深蓝一般是三斤颜料配一斤固体火碱,青布一般是一斤颜料配三斤固体火碱,先将火碱化开,用木棍搅动,火碱融化不好极易烧布,然后放入大锅中煮一个钟头,出锅后把布放在刮板上,两人用力拉,再有一人用竹片在上面刮,直到布没有黏性没有浆糊为止,后放入缸中漂洗。漂洗也用好几个缸,先混水,后清水,漂洗的第一缸颜色浓,不能浪费,须倒入锅中再用。除了染白布外,也染衣裳。那时衣裳穿久褪色,讲究一点的群众就送到染坊里再染,穿上跟新衣无异,一件衣裳只收四五毛钱。
  这种单色印染较为简单,印染花布就麻烦了。先把豆子在碾盘上碾成豆面,再加入生石灰混成糊状,然后将带有镂空雕花的印版置于布上,将糊状的豆粉刷在镂空印版上,镂空部分即黏豆粉,将这些布料放入大锅中煮,待布晾干后,用竹刀将凸起的豆粉刮掉,因为有豆粉的部分不能着色,这样就露出青底或蓝底白花的图案,所印花布典雅美观,朴素大方,是人们做褥缝被的首选布料。也因为多了这么一套工序,加工价格自然要高,印蓝花布是四毛钱一尺,印深蓝布是两毛钱一尺,印浅蓝布是一毛八分钱一尺。
  干买卖要讲诚信。自家土布印染时遇热缩水,一丈布最少要缩二三寸,这些须事前跟人家说,以免产生误会,有些细心的主户悄悄在布的两头缝上几针做标记,以防染坊偷裁布料,但这样的事情从未在查旧染坊发生过。
  布料染好后,需要晾晒风干。每个染坊后面,都有一处大大的晾晒场,里面密密麻麻的晾架,晾架由粗竹竿扎成,约有四五米高,上面晾满各色衣物,所谓“缸中染就千机锦,架上香飘五色云”是也。将湿漉漉的一匹布抛于五米之上,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需要力气,还需抛技,远非一日之功。布料搭上架后,不合适的再用竹竿挑挑,漫步高垂的花布之中,心内顿生喜悦之感。微风吹过,布浪翻滚,蓝靛飘香,蔚为壮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旧俗亦随时代的推移而消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土布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染坊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那飘荡在街巷之中的筛锣之声,偶尔还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响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