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之后,许晨将写《中国蛟龙》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月20日,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许晨在山东工商学院举行了一场以《蛟龙探海和海洋文学》为主题的讲座,为到场的1200多名学生和市民分享了自己随蛟龙号出海科考的经历,以及自己对海洋文学的理解。
  本场讲座是团市委、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悦动金秋·书香满城”2014年烟台全民读书节的一个重要部分。
  讲座从一段蛟龙号科考纪录片开始,浩瀚无垠的海洋、震撼的蛟龙号、各种神奇的深海动植物,这些画面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伴随许晨的现场讲解,到场观众了解到了“蛟龙号”外出科考的经历和收获。
  随后,许晨以作家身份,分享了自己对海洋文学的理解和研究。
  自古以来,有山水文学、边塞文学、战争文学、爱情文学等等,但海洋文学并没有形成系统,得到广泛的认同。许晨认为,以海洋生活有关的内容为描写对象,渗透着奋斗拼搏的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归类于海洋文学。
  “大家耳熟能详的《海燕》《老人与海》等都是海洋文学的经典之作。”许晨说,但中国作为一个文学大国,在海洋文学方面,亮点却不多。
  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许晨转述了秦牧先生在《土地》中的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逃难时,向路边的耕夫讨饭吃,耕夫捧上一摞泥土相送,重耳不生气,反而认为是吉祥之兆,百姓手捧的泥土就是土地,土地就是国家,耕夫的意思是要将国家交到重耳的手中!
  土地就是国家,而海洋不是。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文明,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在近代甚至实行了最为严厉的海禁政策,“中国一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强国,错过了通过海洋开疆拓土的最佳时机。”许晨认为这是中国海洋文学不够流行的主要原因。
  许晨还在现场透露,他正在将随蛟龙号出海的这段宝贵经历创作成作品——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蛟龙》,预计明年就能与广大读者见面。
  本报记者 刘高 通讯员 刘永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