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莱州“东海神庙”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任媛
“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市永安街道海庙姜家村西北,濒临莱州湾。我们现在看到的“东海神庙”只是遗址罢了,之所以在莱州形成“海庙后”这个人所共知的地名,大概也是源于这一处“东海神庙”吧。
据《掖县全志》记载,“东海神庙”城北80里。《汉书》注云“临朐有海水祠”,宋开宝六年重修,祠宇初具规模。前树立石舫曰“朝宗”,历代修葺,封号不一。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定岳渎神号,尽去封爵,改称为“东海之神”。特许国家逢大事,遣官致告。
“东海神庙”址是历经天方学家和经纬学家,根据天文地理精心测算选定的。其中有两处选定在莱州,一是阴主庙,祭祀在莱州城北54里的“三山岛”。西汉时期御定在城北80里处,即今天的遗址处修“海水祠”。以“海水祠”为基础,最早修建东海神庙是在北宋时期,此后元明两代继续增建,已具相当规模。然而,明正德7年(1512年)不幸毁于战火。嘉靖、万历再次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清朝。康熙、乾隆都曾对东海神庙赐过御书及拨款维修。特别是道光20年(1840年)七月,泊于庙岛(今长岛)的英军战舰派军队入侵莱州,妄图登陆,但一次次均被海浪击退,且连续5天波浪汹涌不减,英军被迫离去。后来皇上奏闻此事,从军费中拨款重修东海神庙,一时传为美谈。
“东海神庙”经历数代的修葺扩建,当时已成为一组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布局井然、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集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中国沿海地区民俗于一体,是当年与泰山岱庙、曲阜孔庙相媲美的山东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神庙坐北朝南,据一些老人回忆,神庙当时占地40余亩,三进院落。中为大殿,前后庙门,后为寝殿,大门前设有高高的旗杆,三门四柱白石坊上横书正楷大字“朝宗”二字。布满门钉的朱漆大门,巨大的白理石雕刻的石狮蹲立两侧。据史料记载,神庙内的御碑亭藏有康熙、乾隆御书匾额及万历碑刻30余通,御碑亭东南建有钟楼,西南有鼓楼,两侧东西各有偏房九间,墙壁绘“海山云龙之像”壁画。御碑亭后面即为大殿,西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亮绿紫色剪边,檐下巨匾横悬“万派朝宗”四个楷书大字为乾隆御书,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神——东海龙王像。大殿四壁有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这是有名的“海神画壁”。壁画场面宏大,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相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
大殿后院为龙王寝殿,也称为“娘娘庙”。寝殿东南有“风云雷雨祠”,西南为“孙母祠”即为“孙妈妈庙”,内塑孙妈妈手拄拐仗,旁边蹲一只白狗,俗称“打狗孙妈妈”。相传这孙妈妈即为海庙孙家人氏。宋太祖赵匡胤落难至孙家村,遭一只白狗追撵,恰遇一老太手持拐杖将白狗赶跑并施饭给赵匡胤。后来宋太祖得天下后,为报其一饭之恩,访其姓氏,遂造一祠,后世尊称“孙母祠”。
1946年秋,国民党二次进攻胶东前夕,为防止其在庙内安据点,地方区中队组织民工将其折毁。
站在遗址上,那被朔风刮得沙沙作响的枯枝败叶时而随风盘旋,时而漫天飞舞,昔日的香火鼎盛、袅袅佛音早已荡然无存。风声幽怨,满目萧索,又有多少像“东海神庙”一样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战火的洗礼下,在政治的浪潮中灰飞烟灭?历史长河又湮灭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风云往事?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令人欣慰的是,此文化遗址已引起了莱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已于2002年成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海神庙的重建也在市政府的规划中,但愿这一气势恢宏、具有文史价值的“东海神庙”能向世人展现出它昔日的丰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