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楼看戏
2014年10月1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朱风翠
说到趵突泉的白雪楼,大多数济南市民都知道,但白雪楼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就未必个个清楚了。刚刚过去的这个重阳节当日,在趵突泉公园的白雪楼津津有味地看了一场戏,好几天过去了仍让我感到意犹未尽。
据了解,白雪楼位于趵突泉南侧,原来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藏书处。李攀龙是济南历城人,字于鳞,号沧溟居士,中国文学史上“后七子”的领袖(后七子为李攀龙、王士祯、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并写下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有人称之为“三百年绝调”,并著有《沧溟先生集》。1543年他考中进士,1553年任陕西按察副使,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辞职东归,在济南东郊的鲍山下和大明湖畔建藏书楼,均起名为“白雪”,取自战国楚人宋玉《对楚王问》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表明自己孤高自许,不入流俗。李攀龙去世几十年后,明万历年间,山东按察使叶梦熊感慨昔日的白雪楼不复存在,便用自己的俸钱在趵突泉李攀龙少年时的读书处沧源附近建造了一座白雪楼以作纪念,后因年久失修毁坏。现在的白雪楼是1996年重建的,主体300多平方米,是一座带戏台式仿古二层建筑。楼上房檐下悬挂着1803年金光悌所书的“白雪楼”匾额。迎门匾额“泺源讲社”四个字是山东著名的书法家魏启后所书。两边抱柱楹联“人拟古今双学士,天开图画两瀛洲”取自边习的诗句,正厅内陈放着李攀龙全身坐姿铜像。他低眉紧蹙好像在沉思,厅内是由其弟子及当代名人所题写镌刻的诗文匾额,墙上悬挂的《会友图》,再现了李攀龙先生当年传诵诗词的胜景。
重阳节那天,从趵突泉东门进入,先参观了李清照纪念馆与易安旧居、尚志堂,又观看了驰名中外的三股水后,我便坐在藤萝架下喝泉水大碗茶歇息。泉畔品茗在济南有悠久历史,听老人讲,在护城河和芙蓉街及曲水亭一带,泉水泡茶曾非常兴盛,即使是在现在,曲水亭边,泡茶休憩的居民也时常可见一碗大碗茶端上来,顿觉一股茶香扑面而来,喝下去沁人心脾,顿觉神清气爽。更让我感到惬意的是喝茶后,在旁边的白雪楼戏台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演出。为什么说别开生面?因为舞台不算大,更算不上豪华,台下几排用木板搭起的座位更是有种浓郁的乡土味,但就是如此,满场不仅座无虚席,还有不少站着观看的观众。再看台上,不论是锣鼓伴奏者还是登台演唱者,都是着装朴素的戏剧票友。可就是这帮接地气的票友,却能一连串演唱出京剧、豫剧、吕剧等经典剧目,引得台下阵阵掌声。我虽不是戏迷,却被深深地感染和打动。
前几年去杭州游览,曾观看过《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等演出,观者好评如潮,也加深了我对杭州的印象。当时我在想,这种文化演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对杭州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提升和宣传。其实,在趵突泉能观泉戏水、喝茶品茗的同时,再能在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后七子”领袖的李攀龙白雪楼,观看到简约并不简单的戏剧票友演出,我想,这种接地气的大众文化活动则更加耐人寻味,久久难忘,又何尝不代表着一种城市文化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