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好日子
牡丹区黄堽镇宋楼村进行土地流转,富了农民,转活了产业
2014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董梦婕  
  2010年,牡丹区黄堽镇宋楼村相当贫穷,全村只有一两座小洋楼。现在,全村90%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油用牡丹后,村民一手领着租金一手领着工资,生活十分惬意,土地流转转富了农民,转活了产业。
规模化流转 土地使用更加合理
  “现在全村90%的土地都流转给盛华牡丹公司了,共计有800多亩,全部种上了油用牡丹。”11日,黄堽镇宋楼村村支书李存保指着面前的大片牡丹说,土地流转使产业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土地使用更加合理。
  黄堽镇宋楼村的土地从2010年就开始流转。起初,土地流转工作并不顺利。李存保坦言,说服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的过程并不轻松,“当时多数村民都不理解土地流转的含义,抵触情绪很大,认为土地租出去会没饭吃。”
  李存保一家家做工作,率先将自家7亩地流转出去,并要求村委会干部带头流转。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就流转了157亩土地,流转出去的土地当年就种上了油用牡丹,到今年,这批油用牡丹正好产籽。
  看到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生活越过越好后,村民们相继将自家的土地主动流转,到2014年,宋楼村90%的土地都流转出去,成为全区流转比例最多的乡村。
解放劳动力 全村每年打工收入近千万
  土地流转让村民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生活状态,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每亩地每年能领到1300斤小麦的钱作为租金,还彻底解放了劳动力。
  “把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孩子们能安心在城里打工,还省去了播种施肥这些琐碎事,连我们这些留守老人也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一名村民说,自己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家里的五亩地种过小麦、种过玉米也种过药用牡丹,虽然每年都辛勤耕作,但是收入甚微,想出去打工,年龄又太大了,自宋楼村实行土地流转改革后,便将土地全流转给了盛华公司,他也凭借种植牡丹经验,顺利应聘到公司里当了农业工人,每个月能领1400元的工资,一年总收入有两三万元。“土地流转后好日子也转出来了。”
  今年79岁的宋新哲也向记者晒起了他的幸福账,“将10亩地都流转出去后,每年光租金就能领一万三千元,三个儿子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我们老两口在家看孩子之余,每天还能坐公交车到市里听戏,操心事少了,越活越年轻了。”
  宋新哲指着临近菏鄄路的自家房子说,手里有钱后,去年花了5万元将自家破旧的砖瓦房翻盖成了两层小洋房。
  “土地流转后村民手里都有钱了,家庭更和睦了,初步统计,全村每年仅打工一项收入就近一千万。”李存保说,不仅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还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