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博物馆的启示
2014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舒乙
  北京东城区有一条胡同叫史家胡同,它相当有名。第一,这里有一所学校远近闻名,它叫史家胡同小学,是北京市目前最好的两所小学之一,它的前身是清朝的左翼宗学,即城东部四个旗的满族子弟学校,民国之后,是市立二中所在地。早在1909年和1910年,这条胡同里曾有留美预备学校,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在这里考过试,读过书;第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楼在这条胡同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里曾住过“人艺”的大部分演员,不论大小全是明星式的人物;第三,这里有许多大宅子,有五进的、四进的院子,建筑等级很高,是四合院中的佼佼者;第四,这里住过许许多多知名的人物,政界的解放前有傅作义、范汉杰,解放后有华国锋、荣毅仁,文人学者包括作家、艺术家则比比皆是,章士钊、凌叔华、陈西滢、罗工柳、滑田友、杨朔、邹雅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批外交家也是它的居民,如王炳南等人。如此看来,这是一条充满了人文信息的老胡同,里面由西向东,处处有故事,处处有说辞,很了不得。
  2013年夏,在这条胡同里的凌叔华故居的基础上开办了一所胡同博物馆,叫“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全北京市的第一家,恐怕也是全中国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很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目前在一些先进发达国家里,社区博物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已经相当普遍,多半是社区民办性质的,它们的存在对凝聚所住居民,团结邻里,增强互助,提高自豪和自爱都大有好处,也是传承历史的一种好形式。史家胡同博物馆可以和外国的这些社区博物馆有一拼,对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来说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新生事物,值得大书一笔。
  首先,史家胡同博物馆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势,将软件的相关内容提到了第一位,这是有创造性的思维进步。过去一般比较注意胡同四合院里房屋的建筑价值,注意它的年代,注意建筑规模、格局、等级和质量,注意园林环境等等,够一定级别的就挂一块“四合院”的牌子,并注明是全国级或省市级或区县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眼光有了变化,即除了注意建筑之外,还把文化提到了视野的中心,注重文化内涵,做到了软件比硬件更重一筹的转变。在这里建筑是载体,而文化是内容,两者有了完美的结合。
  其次,下大力气投大资本去做公共文化设施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十年前史家胡同所在的朝阳门街道委员会便以八十万元的投资将凌叔华故居的前两进院子买下来,变托儿所用地为文化设施用地。两年前又设法找到融资渠道,包括查尔斯王子慈善基金会在内,斥资六百万元将凌氏故居按文物标准修缮一新,决定筹办胡同博物馆,而且规划里还含有图书馆、阅报处、文艺和技艺培训班,让居民有一块公共活动的好天地。
  再次,充分依靠专家学者、档案部门、文物部门、规划部门的多方力量,齐心协力,搞大协作,定下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科学、扎实、高雅、艺术。筹备期间到场的顾问中不乏国内顶尖的学者。整个做下来,博物馆麻雀虽小,水平却很高,的确不同凡响。与此同时,也充分发动群众,争取全体居民都关心它,热爱它,帮助它,宛如为自己办事一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精神面貌和充沛的群众社会活动能量。
  史家胡同博物馆大可借鉴,小巢里飞出了一只大凤凰,它很精彩,它很精致,它很有精气神儿。
  (作者为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老舍之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