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草烧鱼
2014年1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志东

  看着电视“食全食美”的节目,脑海中忽然想起儿时的野餐乐趣——那是由于挨饿所致。
  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油料产量很低,除去交公粮外所剩无几,每个家庭只能从生产队分得少量的口粮和花生,家里还要保证大人的口粮,以保证体力,在生产队劳动挣满10分。所以孩子们挨饿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做饭用的烧柴也是从山上弄来的,称为“拾草”,就是到山上捡拾一些干死的小木枝,或者用竹耙划拢树叶,或者用镰刀收割山草。
  夏天,几个小伙伴相约到山上“拾草”,大家背着篓子,一路说笑,来到山上。傍晌时分,篓子里的柴草就快满了,这个时候大伙又累又饿,肚子开始“叽里咕噜”地乱叫,几个小伙伴一合计,决定下山,有的到山沟河里捉鱼,有的捡拾干柴,有的采集桲椤树叶。那时雨水较多,山野河道里的“白漂”、“乌嘴”鱼很多,不一会儿大家就捉到了一小堆鱼。挤去鱼的内脏,抹上一点从家里偷来的猪大油,撒上一点咸盐,然后用多层浸过水的桲椤树叶包起来,用细线扎紧,丢进河边生的一堆滩火中,一会儿的工夫,鱼就烧熟了。大家争争抢抢地解开尚未烧毁的叶子,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鱼香中伴着树叶清香和烟火气吃到嘴里,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现在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忍饥挨饿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儿时的野餐乐趣只能储存记忆在我们的脑海里,偶尔当成故事讲述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一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