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一:非主流创业最重要是我喜欢
2014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璐
  齐鲁晚报:对于一个90后来说,尤其是一个北大研究生毕业的90后,选择卖米粉创业是不是有点非主流?
  张天一:半年前我还是一个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从来没想过创业。我学金融法,工作去向很窄,苦逼的人去金融街,牛逼的人去投行。所以找工作时,我产生了两个困惑。
  第一,所有人都去投行搞金融,谁来搞实体?投行的钱投给谁?第二,当所有人都去挤仅有的几个选择时,却有大把的工作没人做。这就像我每天去伏牛堂上班,路过国贸时的场景:三环上永远在堵车。国贸是个好地方,大家都想去,可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大家都到了这个好地方,而是都堵在了通往好地方的路上。
  所以每天早上八点半,我最爽的一件事就是骑着我的自行车,慢悠悠把一辆辆奔驰、宝马甩在身后。创业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被动选择,我不想堵车,所以选择骑自行车。这是被逼出来的,恐惧一种生活,所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我们知道如果做不好,只能苦逼地回到不想过的生活上去。

  齐鲁晚报:为什么选择做餐饮而不是其它?家人怎么看这事?
  张天一:我上大学时就开过一段时间餐馆,有一定的基础;另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当然决定卖米粉时,心理压力非常大。硕士毕业出来卖米粉,怎么跟老师、朋友、周围人说?几宿几宿地睡不着觉。家里人当然希望我去律所,或者机关,或者出国。

  齐鲁晚报:你是如何放下包袱的?
  张天一:有一天我去驾校学车,教练问,你们大学生都好找工作吧?我说,不好找啊,形势不好。教练又问,你们一毕业出来工资大约多少?我说七八千吧。教练说,那工作还不好找啊?!我小学毕业,觉得全国就业形势好着呢,到处都是工作机会。我图舒服当驾校教练,原来开出租挣得多。就是我啥也不会,去工地搬砖,还一天300元管吃饭呢,怎么工作就会不好找呢?
  这件事情让我豁然开朗,如果找工作仅仅为谋生,那谋生的手段有很多,而绝不仅限于这么两三个。当然,道理讲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就像北大那位卖猪肉的校友,哪怕已经做成企业了,演讲时还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母校,给母校丢人。人都得在乎家人、周围人的期待和目光:是大学生,就得做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教练这一席话让我明白事情根本就没有“是大学生做的”和“不是大学生做的”的区别。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好,用心去做,最后都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齐鲁晚报:学的是法律,却从事和法律没有关系的工作,是不是浪费?
  张天一:在我看来,法律除了具体的条文,背后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和思维。六年法律学习带给我的,其实并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法条我早已忘记了大半,更重要的是我由此掌握了一些法律、法学的思维与做事方式。用一种思维去做事情,我觉得行业就不一定那么限制了。就像互联网思维,你可以拿它去做互联网,也可以拿它去做金融、房地产、餐饮。这样看来,假设世界上有一种法律人思维,那我拿它来做餐饮,也可以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