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科隆大教堂而建的洪家楼教堂
2014年1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韦钦国
  在欧洲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哥特式建筑,近8个世纪以来,一直屹立在欧洲中部的莱茵河畔,这就是建于中世纪(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殊不知,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按照科隆大教堂样式设计、堪与其相媲美的建筑,这就是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她见证了百年来济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讲述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等国靠着坚船利炮迫使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法国人正是靠着这些不平等条约获准在“通商口岸地方建造礼拜堂的特权。请神容易送神难,短短数年外国传教士足迹就遍布中国20个省区。其中,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内地的人数最多,分布区域最广。
  欧洲传教士来济南(历城)传教始于明朝崇祯年间。清顺治七年(1650年),天主教北京教区的西班牙教士嘉伯乐来到济南,在高都司巷将军庙街购地13.6亩,创建了一座从结构布局到外观造型均为西方教堂模式的天主堂,这也是济南近代建筑活动最早的纪录。
  咸丰三十一年(1861年),法国主教江类恩(一说罗类斯)来山东重建天主堂,地方政府就把高都司巷数十家民宅和湖田划给了天主堂。新建的教堂叫圣母无染原罪堂,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大型宗教活动的要求,在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济南教区德国神父顾立爵,又在济南城东3公里处的洪家楼村购地兴建新教堂。
  1902年,天主教山东北境教区的荷兰籍主教Ephrem Giesen在得到清政府的庚子赔款以后,由奥地利修士Corbinian panger按照德国科隆大教堂的样式设计,由中国劳工兴建。教堂于1901年破土,1905年建成,1908年5月完成扩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洪家楼教堂的基本模样。
  扩建后的洪家楼教堂面积达1625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同时做弥撒,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教堂,也是当时华北地区最高的建筑。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立面为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整座建筑给人气势如虹、富丽堂皇之感。教堂坐东朝西,正面两侧立着两座石砌方形钟楼塔,塔顶高高耸起,直插云霄,顶端为两个十字架,高约3米。
  教堂大厅山墙上窗户紧密相连,底层的火焰门上刻满生动的雕像,一切都充满了向上的动势。教堂中厅为四层,中厅和两座钟楼塔正面分别有一个尖形拱门,中间主门略大,门上刻有浅浮雕花卉纹饰,两侧是精美砖雕门框。教堂内部则采用罗马拜占廷式教堂建筑风格,空间宏大,进深很长,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内有两排方形大石立柱,柱头雕有镂空花卉,高耸的穹隆顶上满绘宗教壁画,耶稣受难等天主教题材的壁画和雕刻充斥周遭,使大厅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
  教堂由欧洲人设计、中国人具体施工建造,中国工匠的杰出技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来自济南孙村的著名石匠卢立成。30多岁的卢立成带着本村100多名石匠,总管工程1000多人同时施工。卢立成按照洋人提供的图纸,对采购、石雕以及木工、瓦工等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调度,工匠们尽显聪明才智,历时三年,在济南的大地上筑起了济南新地标洪家楼教堂,其卓越的建造质量和精致的工艺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称赞不已。
  教堂虽然是比较纯粹的西方建筑,但依然可以在一些细部看出中国传统的影响。如教堂主厅的屋顶铺盖着中国传统的黑(灰)瓦,教堂中大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质龙头,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动感十足,还有室内精美的花砖雕刻,这些都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