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中医治疗与预防
中医治肿瘤有膏方
2014年1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医膏方俗称为“膏滋药”,运用的历史非常悠久。膏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半固体状的内服制剂,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而且膏方服用方便,便于保存,已为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
  膏方具有以下特点:①煎煮药浓缩而成,有效成分高,作用持久。②服用方便且可长期服用。③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生物利用度较高。④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
  中医膏方遵循“阴阳贵乎平、治病必求本”的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通过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同时由于膏方作用持久、简便易服,可以避免汤剂味苦、煎煮困难、服用不便等。中药组方中的灵芝、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中草药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中药对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具有可靠的疗效,能起到增效减毒作用。如造血系统反应、机体衰弱、神经毒性等方面,在辨证基础上,灵活运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补益肝肾等法,常可收到较好疗效。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中医膏方治癌的优势。
(二)、膏方治癌的发展与优势
(一)、中医治癌有丰富经验
  癌症是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的一百多种疾病的总称,当前多数癌症尚无法早期诊断,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必须采取多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综合治疗,膏方治疗癌症可以在癌瘤本病或复发病例、急症或兼症,以及癌症的中西医结合时配合放化疗应用。
  古医籍和验案记载了大量的内服或外用膏方治疗各种癌瘤,如对噎膈、反胃的治疗,“八仙膏”(《东医宝鉴》)用生藕汁、生姜汁、生萝卜汁、甘蔗汁(无则砂糖代之)、白果汁、竹沥、蜜糖,和匀蒸熟收膏,任意食之。“专翕大生膏方”(《吴鞠通医案》)用熟地、海参、麦冬、山萸肉、鳖甲、洋参、桂圆、鲍鱼、白芍、龟板胶、牡蛎、猪脊髓、乌骨鸡、云苓、莲子、沙蒺藜、芡实、羊腰子、阿胶、鸡子黄、白蜜,取汁炼膏,治膈症阴衰阳结、食入则痛;对乳岩、恶核的治疗,“三贤膏”(沈登阶《青霞医案》)用鲜忍冬藤、蒲公英、夏枯草等量煮汁,白蜜收膏,治乳岩疼痛。“夏枯草膏”(《医宗金鉴》)用夏枯草750克,当归、白芍、元参、乌药、浙贝、僵蚕、昆布、桔梗、陈皮、川芎、甘草、香附、红花煮汁熬稠,炼蜜成膏,治乳岩或恶核。宋代至明、清时代,外用膏方治疗体表癌肿恶疮因其简便有效而广泛使用,这类膏方都有解毒祛腐、活血镇痛、托里生肌的功效,多数为含有矿物、动物药或有毒的大膏方,制作技术要求高,否则影响膏方的收膏和疗效。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总结各类外用膏方,如“太乙膏”解毒清火、消肿生肌,用于皮肤癌、体表转移癌;“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化痰通络,用于乳岩、瘰疬、恶核;“麝香回阳膏”解毒止痛、化腐生肌,用于恶疮毒瘤、项下结核。
  近代中医肿瘤学的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抗癌新药、新剂型虽有长足发展,由于膏方使用方便,且有缓补长效的优点,可以在癌瘤兼症、减少抗癌治疗毒副反应、癌症康复和抗复发中发挥较好的功效。根据《中成药商品学》所载膏方,癌症恶病质消瘦、眩晕、纳呆用“十全大补膏”,肝癌肝肾阴虚用二至膏,肺癌痰多气喘、痰涎呕恶用止咳定喘膏,妇科癌瘤血虚漏下用当归补血膏,头颈或胸部癌瘤放疗后口腔溃烂、咽痛痰血用“养阴清肺膏”,癌症放、化疗后肺脾阴虚的康复治疗可用“琼玉膏”。
  肿瘤的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肿瘤患者施膏治疗,则必须明确服膏者的体质状态,因此,立方施膏,必须辨病、辨证、辨体,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合理选药入膏。如患者体质虚衰,但合并发热、出血或急性多变症状,则不宜选用相对固定的膏方。
  膏方治疗癌症有优势,适宜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在整体观念下辨别个人体质,兼顾旧疾,应用于癌前病变的患者,做到未病先防,有病防变;膏方的作用涵盖疗疾和补虚两方面,其剂型尤适于慢性调补,可以在癌症治疗的不同时期“辨病”培本。同时亦有局限性,而辨证论治是关键,癌症是慢性病,但常有急性症状;癌的本质是毒发五脏,临床表现本虚标实。因此,治疗癌症,宜内服外用兼顾,《理淪骈文》谓“外用之药即内服之药,所异者法耳。”外症见溃疡、肿胀、疼痛可外敷“太乙膏”(《外科正宗》)、“双柏油膏”,咳喘短气用“定喘膏”(《张氏医通》)(血余炭、洋葱头、附子、川乌、天南星、干姜)敷贴肺俞穴;内服膏方治肿瘤,处方用药,只要能成膏,不一定用很多细料药;只要有疗效,不一定用稀缺的名贵药;只要辨证恰当,不一定用30~40味的“大方子”,服膏方前亦不一定先服“开路方”。癌症临床应用膏方,一般多用于手术后气血亏损的固本培元,放射治疗后阴虚血亏的养阴益气,化疗后脾肾受损的健脾补血,以及癌症康复期间的抗复发治疗。遵循中医肿瘤学的学科特色,发挥膏方的临床优势,膏方治癌将大放异彩。
          盖磊

  中医治疗癌瘤的学说精华分散记载于古医经、内外妇儿杂病各科医著和民间验方中。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字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载“昔瘤”、“筋瘤”、“肠覃”、“噎膈”、“积聚”等,将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正气虚”、“邪气胜之”等。华佗《中藏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创立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论治规范,《金匮要略》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强调治疗肿瘤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历代医家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繁荣了肿瘤学科,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肿瘤的病名、病因、病理、症状作了评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首载肿瘤专方达50余首,突出了虫类药、剧毒药、祛痰瘀药的使用;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谓乳癌“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各有建树。明、清杰出的外科学家著《外科启玄》、《外科大成》、《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心法》、《理瀹骈文》等,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创立了有效的外用和内服治癌膏方,癌症归属于癥积,如对肺病(包括肺癌)久咳,有《千金要方》“一味百部膏”,病久虚衰,可用《洪氏集验方》引铁瓮方“琼玉膏”。至现代中医肿瘤学不断充实发展,在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杂病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学的崭新临床分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