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个表哥叫文同
2014年1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北山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是苏东坡的表哥,也是他的挚友,还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文同竹子画得好,开始自己也没觉得有多珍贵,但各地前来求画的人越来越多,还都捧着上好的细绢,排着队请他画竹子。文同不胜其扰,恼了,把那些绢都扔到地上,说,画、画、画,这怎么画得完?你们再拿这些绢来,我就做袜子穿了。他要是真做了袜子,估计就是最早的丝袜。后来,文同从陕西洋州调回京城,苏轼赴任徐州知州,文同给他写信说,近来我告诉那些士大夫们,我们“墨竹一派”已经到了彭城(徐州),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求画,估计那些做袜子的细绢以后就都汇集到你那里了。他在信末还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鹅溪在今天四川的盐亭西北,是文同的老家,自古盛产作画用的名绢。他的意思,是要用故乡的名绢为苏轼画一幅万尺长的墨竹。当然是好朋友开开玩笑而已。苏轼回答说,你要是画一万尺长的竹子,还不得用二百五十匹绢?要不这样,我也知道你懒得动笔,你就把这二百五十匹绢送给我就行。被将了一军,文同说,跟你开玩笑呢,这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苏轼说,这个可以有,“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文同又回信说老苏你真狡猾,要是有二百五十匹绢,我早就买田置业回家养老了。不过,他还真随信寄来一幅竹子,这就是著名的《筼筜谷偃竹》图,并在信中说这幅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文同赠给苏轼这幅图可是别有深意。
  原来,筼筜是一种高大的竹子。顾名思义,筼筜谷就是以这种高大的竹子而得名,就在陕西洋州。宋神宗熙宁年间,文同在洋州做知州时,喜好种植花木、修建园亭,他还喜欢就各处景物逐一题咏,写了《守居园池杂题》诗共三十首。他寄给苏轼,苏轼逐一唱和,也写了三十首,这就是《洋州三十咏》。《筼筜谷》为其中的一首。文同的《筼筜谷》诗是这样写的:“千舆翠羽盖,万铸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说这谷中竹林繁茂,俯瞰,犹似千万顶碧翠的车盖;平视,宛如武库架上矗立的万杆长枪。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只是不知它藏在哪儿。苏轼回文同的诗说,你别跟我整这些竹化龙什么的,故弄玄虚玩高雅。你那里到处都是竹子,也不值钱,你们的斧头肯定不会放过那些美味的竹笋(箨龙)。可以想见,像你这又穷又馋的太守,恨不得把渭川的千亩竹林都吞到肚子里(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收到苏轼的信时,文同正和夫人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一桌子。“喷饭”就是这么来的。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这筼筜谷的竹子是他们生命辉映的见证,自然非同一般。一般画竹都是高直不折,文同却画了一幅倒伏的竹子相赠。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偃竹”大概就是苏轼身世飘零、命运起伏的况味了。这也是告诉老苏:我懂你。
  若干年后,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当他见到这幅《筼筜谷偃竹》图时,一时呆在那里,痛哭失声。半年前,也就是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文同死于陈州,如今,还有谁能懂我?此时,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他被捕入狱的圣谕正在路上。次年他被贬黄州,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最为悲苦的时段,也同时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还有传世名篇《寒食帖》。
  这些故事就记载在苏轼所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千年之后,《筼筜谷偃竹》图已然湮灭于时间的洪流之中,但这篇至情至性的文艺随笔依然在告诉我们那些名画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伟大的艺术生命,告诉我们那些令人动容的感情。
  (本文作者为艺术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