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为何难激发读书的兴趣?
2015年0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温儒敏
  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现在的学生读书很少,好多人除了教材教辅,基本上不读书,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也未能认真列入教学的视野。我们老是抱怨语文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什么原因?很多人可能全归咎于考试,认为是中考、高考和各种考试制约了语文教学,所以学生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都在责怪应试教育,就是没有从自己的教学上找找原因。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肯定会受到制约,但总也还会有些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考得好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不要把一切负面的东西全都归咎于应试教育,我们要面对应试教育这个现实,采取某些必要的平衡措施。让学生多读书,同时又能应对考试、考得好,这两者完全可以结合。所以,倡导经典读书风气,我是非常赞成的。不过,我希望大家最好还能研究一下,如何帮助一线教师改善他们的教学,在语文课中多激发读书的兴趣、学习读书的方法。
  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读书方法的引导上做得很不够。很多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什么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抠得很细,就如同手术解剖。老这样,学生会腻味。课改之后想改一改,又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读书兴趣还是起不来,阅读能力和口味也不见得提高。现在的语文课是分精读与略读两类课的,本来精读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然后在略读课中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读,多做自主性的泛读。可是老师担心考试,生怕有什么遗漏,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而且,精读课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为了应试,怎么还会有读书的兴趣?孩子们本来有些兴趣,也可能被扼杀了。
  另一个弊端,就是不教或少教读书的方法。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最近我在北京海淀区给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我说,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这是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最有用的。我举例说,要求高中生在两个小时之内读完一本15万字的小说,行不行?在场的老师都说:这怎么可能?我说应当有这种浏览、泛读的能力,这也是读书的方法之一呀。你们的学生不会,只会精读,他们就缺少这种能力,日后在他们的生活中,精读毕竟少,泛读浏览反而是常用的。你们为什么不教这个?这是缺陷。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不一定了解学生们的语文生活,你讲你的,下课后学生开个玩笑就给你颠覆了。
  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除了精读,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等,都是有用的,也都需要给出具体方法。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对此很少关注,专家也很少研究。这是个大问题。我现在特别要提出,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我说的“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但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就事半功倍了。这可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回忆一下,小时候我们读书,很多情况下都是“连滚带爬”,老师不怎么管,但我们自己也读得不错。记得我小学四五年级时读《西游记》,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读不下去、兴味索然了。所以我那时的读法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小孩子嘛,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一本,就有信心了。后来又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龙图什么的,阅读面就上去了,读书的兴趣也有了。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很重要,但不能都是精读,在很多时候应当是“连滚带爬”地读。语文老师应当鼓励,而且给出方法。
  我最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讲稿,建议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规定读的书之外的那些课外书,是学生自己有兴趣选择读的书。现在很多家长、老师是不让学生读“闲书”的,怕耽误考试,学生自己选书还要经过老师批准,怎么可能还有兴趣?家长、老师越是不让孩子们读“闲书”,就越是打压阅读兴趣,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提高,考试也不见得考得好。检讨一下,我们有些关于读书的传统的观点是不一定对的,比如“不动笔墨不看书”。在一定的情况下,比如强调读写结合,可以这样要求,但这不应当成读所有书都必须遵循的戒律,凡是读书全都要求“动笔墨”,那就不切实际了。还有,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都要指向写作,作家的意图呀、手法呀、篇章呀,处处都是导向练习写作,这也未免太累了。能不能不那么“实际”,多让学生欣赏和感悟一下?有些司空见惯的观念也未见得就正确,要想一想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过犹不及。
  如今读书的风不盛,甚至低迷。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有过调查,发现国民中读书读得较多的还是小学生,但到了初二,几乎是个转折,之后便一路下滑。现在高中生几乎都是应考,除了教材教辅,就很少读课外书。高中三年完整地读过几本书的是少数。大学生读书状况也不乐观,很多大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即使读书,也是为了考试或者求职,读的是很实用的书。还有,就是网上的作品。
  前几天有一个家长送他的孩子到国外留学,去之前到我家里玩。我问那个孩子平时都读什么书,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几乎全是上网阅读,最喜欢网络小说。他可能连一本正经的书都没有完整读过。我为他感到有点可惜,跟他说,网上阅读也是阅读,也能提升阅读能力,但网上的确有太多的垃圾,要注意选择分辨,老是读那些消遣的、刺激的甚至低级的东西,上瘾了很难办,培养什么口味还是要留意。年轻人还是要读一些经典性的基本的书。
  我们的学生读书情况不够好,国民阅读状况很差,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据调查,也是很不理想的。有些教师的阅读状况甚至比学生更糟糕。很多老师也不是不读书,他们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我称之为“职业性阅读”。明后天就要上课了,赶紧找有关材料读一下;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地读书了。很多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书很少读,除了上网,就是读一些畅销杂志。其实读杂志是不能代替读书的。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果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你的学生就很少可能会喜欢读书。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