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知耻而后勇”
2015年01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
  说起当下的90后大学生,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评价他们“生活能力差”,就连洗衣、做饭等简单的家务,也会让这些多数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无所适从。有媒体报道称,有大学生放寒暑假回家时,把一个学期积攒起来的脏衣服也一起带回了家。更令人惊呆的是,竟有大学生定期把脏衣服通过快递寄回家让老爸老妈洗!
  其实,“生活能力差”并非如今的孩子们的“专利”。早在一百年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陶行知当学生时,也是个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人。据《胡适的圈子》一书记载,1914年胡适与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相识并邀他同住一室时才发现,陶行知竟是一个连袜子都不会洗的人。一次,宿舍内臭不可闻,室友找来找去,最后发现臭味来自陶行知床铺下的五六双臭袜子。胡适根本不信陶行知竟然连袜子都不会洗,于是逼他把袜子洗了,可胡适过后一检查,发现陶行知洗过的袜子还是很臭,并且袜子里还有肥皂头。很快,哥大的中国同学都知道有个只会读书其他什么都不会做的陶行知。
  陶行知从小就痴迷书籍,从而忽视了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令人敬佩的是,陶行知“知耻而后勇”,在批判自己的老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些构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他从美国学成归来,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随即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教育改革,用平民教育为中国寻找希望。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准备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与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抗战期间,陶行知又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即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他还倡导“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这些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成为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的陶行知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教学做合一”,即以“做”为中心,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也许是与自己的“臭袜子经历”有关,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做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他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怪圈。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这个23岁还不会洗袜子的陶行知,不但“两脚稀泥”亲身实践,令自己的生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还开创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成了知名的教育家,让更多的人受益。由此可见,年轻人没有生活能力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关键要看他们有没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如果只是一时忽略了生活能力的培养,还来得及补救,但如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因懒惰而无视和无为,那就另当别论了。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