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28载
于敏婉拒“氢弹之父”称号
2015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1926年生的于敏,如今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于敏所设计的氢弹系世界独创,未留学全靠自己,并婉拒“氢弹之父”称号。
“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于敏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领军人物之一。于敏院士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院副院长、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中国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速度世界第一。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钱三强说:“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大家争论时,邓稼先说:“我相信老于。”
  在氢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氢弹突破和武器化”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方面,于敏领导突破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奠定可靠基础,该项工作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与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该项工作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参与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他曾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中央果断决策,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提早规划,为中国提升核武器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