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之教”确立儒家学统
2015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六经之教”的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的《经解》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奖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孙艳杰介绍,六经是儒家所尊奉的六部经典,包括《诗》、《书》、《周易》、《礼》、《乐》和《春秋》。六经是中国文化源头,先秦诸子都从六经中汲取营养。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和修订,成为儒家经典。汉代人对六经评价极高,为之设立博士官。
  孙艳杰分析,除了学术价值以外,六经还有重要的教化功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社会文化以“礼”作为制度,因为政教合一,所以以政治理想统领整个文化学术。而儒家六经是此种制度集大成的思想表现,六经一方面是文化建设的纲领,又是世俗的宗教追求。
  孔子及其后学在以经作为课本教育学生的时候,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得一些死书,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政治智慧。《荀子》中记载:“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孙艳杰介绍,由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课程内容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并兼顾了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孔门成了当时最有活力和最受欢迎的教学园地。孔门弟子将孔子的政治思想应用于实践,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到战国时代,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便成了弟子遍布天下的显学,占据了教育市场的最大份额。
  “六经”各自为用,又合为整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六经’是古人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高标准,可谓古人不可动摇的大百科全书,因而成为儒家经典。”孙艳杰表示。
  孙艳杰觉得,六经对当前也颇有现实意义。今天的教育有许多流于形式的东西,注重为国、为民、为社会而作为,外在的东西多,而内在的东西少,不易使人从根本上接纳,特别是不能起到转变人的思想行为目的。“相对于此,六经劝人追求自身的修养,从人本出发,以追求人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培养高素质的人为目标,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稳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