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常者常乐
2015年01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徐宏力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么,人生不得意时怎么办?如果没有金樽,只能用饭碗饮酒会如何?贵族快乐装饰性强,“高处不胜寒”是真体验;原生态的大众快乐最踏实。喝名酒担心有假货,包装越精美、广告越漂亮越让人怀疑成本没全用在酒浆里,为了忽悠消费者需要花很多钱,羊毛出在羊身上;村里的烧锅土酒最真纯,一下肚就知道是粮食做的,盛酒的家什随便,喝着心里有底。对于平头百姓来说,实惠就高兴。
宋代文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快乐不起来,也悲痛不下去,这是不是麻木不仁?当然不是,如果是,也是高级“麻木”。如果心术不正的人故意惹你不快,而你表情麻木、不生气,他会很生气的。修行到了至高境界,平衡能力极强,轻易没有情绪波动,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宁静致远。平常心即平常乐,常态愉悦在高贵的静穆中弥漫。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聪明的幸福安排。总盯着收获会膨胀预期,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看准、闷住。看准了以后就剩下闷住了,不要再看,看也没用,一门心思地培育过程幸福,这是最要紧的功夫。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不能没有天灾,也不能总有天灾。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总有愿者,没缘分上了钩也会脱钩的,何必殚精竭虑?沉入耕耘过程,进而沉醉其中,就有乐趣上门,这是收获前的大收获,过程幸福实为顺手便宜。结果是瞬间的,过程是长久的。我曾与著名国画家张朋有些接触,那是位想法很少的居士,只知道做手边的事,他有诗为证:“来时空手去空手,富贵荣华何时有。看破红尘万事休,及时行乐一壶酒。”张先生不是享乐主义者,他的“及时行乐”很简单——喝小酒、画自心,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也许正因为他注重眼前快乐,才有了远大成就。
快乐是得到的,更是找到的。你可以一脸苦相地活在世上,也可以面带微笑走完一生。前者赔了,后者赚了。“早餐才吃到一个鸡蛋。”“早餐都吃到一个鸡蛋了!”你比较一下两个句尾的标点符号,同样的享用可以有不同的心情。我们何不学会欣赏自己的生活?要使劲表扬自己哪怕一点点的成绩,给每一天快乐,给每一件事快乐,给每一个人快乐,别人也会给你快乐的。乐常者常乐,能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美,是有高情调与大智慧的人,有资格做身边人的快乐领袖。
我在农村插队时,到处都是单纯的乐趣。夏天听着蛙鸣沉沉入梦,不希望秋天到来;秋天看到累累果实挂上枝头,不希望冬天到来;冬天围坐在热炕上烤火盆,不希望春天到来;春天呆坐在桃花树下想着桃子的甜美,傻傻地,不希望夏天到来。其实每季都很新鲜,四季如春则看不到变化风景,好还是不好?我没在昆明住过,住了也会说好的,旱季雨季各有千秋。
我读博士的时候已经结婚生女,经济上很拮据,但是穷学生也会设计自己的快乐生活,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不舍,但那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时闲暇下来聚众打牌,我们自己制定了很残酷的游戏规则,输家要给对方买酸奶,只能看着对方喝,自己不能喝,嘴中还要念念有词,真好喝呀真好喝。如果没坏得绝顶聪明,是想不出这种高级惩治主意的。有一次我输了,送走了喝完酸奶的赢家,自己发狠买了两瓶,喝得着实快意,比他们多了一瓶,心里很高兴,虽然都是我花的钱。接下来的两天为了弥补亏空,到食堂只吃馒头不买菜,结果突然发现了面香,而且越嚼越出味道,往常一口馒头一口菜绝对没有这种单纯感觉,偏得的快乐可遇而不可求。当年放寒假乘火车回家,常常找不到座位,于是便用棉大衣一裹钻到座位底下枕着书包酣睡,喜称“硬卧”——硬在那里卧着,比硬座舒服。学会快乐的前提是学会不不快乐。幸福是怎么来的?幸福是选择的结果,你不幸福,是因为你不想幸福。以郁闷心想欢喜事,也会生出忧虑。心灵是天堂,好事可以变成美事,坏事可以变成没事;心灵是地狱,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恶事。
抱怨是现代时尚。有人一见雾霾就骂大街,其实他自家就有两台车,起初就没想过低碳生活。这个世界的毛病都是别人的,自己总吃亏,一副受难者的嘴脸。大学生的抱怨尤其多,迷茫与忧虑弥漫在校园文化中。有的学生说,我们怎么高兴得起来?找工作、还房贷,压力有多大呀?活生生地将未来烦恼也拉到现在“享用”。把本事练好了,工作还是问题吗?他担心的不是自己本事不大,而是工作不好。无论能力如何,房产是必需的,要做有产者,不如此好像就要露宿街头一样,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我去美国见到的白领同学,工作这么些年也没买房,租住在公寓里生活也非常惬意。进入抱怨怪圈,一辈子都不快乐,会降低生活质量,如果质量原本就不高,状况会更差。
宋朝学者苏辙认为“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快乐无限,对路子最好。每个人的快乐焦点不同,愉悦深度与浓度也因人而异,要寻找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透彻体验的健康快乐。晋代学者刘伶是酒仙,欣赏道家忘世情怀,他认为“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可能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喜欢这种逍遥吧?我便觉得“有思无虑,其乐融融”,脑要动,心要静,这是儒道互补的天地修炼。
(本文作者为青岛大学教授,从事美学与国学研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