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贱无人买,奶农试水“自产自销”
巴氏奶成突围抓手,不过存运输成本高销量低等难题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济宁幸福牧场,工作人员在照常喂养奶牛。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一年前,原奶收购价极高,奶农被乳企捧在手心。目前则持续下跌,乳企对奶农要求严苛,取消收购、限量收购,奶农陷入倒奶、卖牛的困境。这场戏剧性的暴涨暴跌中,奶农感受到被乳企掌控的悲哀,产销一体化的缺失让奶农的弱势地位显露无遗。而一些提早嗅到市场风险的养殖大户,通过自产自销巴氏奶,在原奶价格大跌时,得以自保。
  本报记者 高雯 于伟 
     刘腾腾 殷萍     
没有话语权 只能听命乳企
  上午9点,济宁市幸福牧业公司的牧场内,挤奶工作刚结束。刚挤出的3吨半新鲜原奶,乳企的员工只拉走了2吨。老板乔炳志立在挤奶厅外,望着剩下的一罐鲜奶,满脸无奈。乳企不买的原奶只能以每公斤1元甚至0.5元的价格处理给奶贩,而成本价约为3.5元。
  去年此时正值“奶荒”,乔炳志每天都能接到十多个“抢奶源”的乳企电话。只一年时间,奶价就跌入低谷,他拉着滞销原奶四处求人收购。“奶农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从于乳企,这种模式很被动。”他决心谋一条出路,突破奶农的弱势局面。
  前些日子,乔炳志采购了一套巴氏奶加工设备,学习国外产销一体化的牧场模式,将产出的原奶经过巴氏杀菌后投放到市场,绕过乳企的加工,让市民直接品尝到来自牧场零添加的巴氏鲜奶。“巴氏奶比常温奶营养价值高得多,相信投放市场后会为目前困境找到出口。”作为济宁市畜牧龙头企业,乔炳志不愿被乳企牵制,试图自产自销巴氏奶拿回奶农的话语权。

流通成本高 推广有瓶颈
  自产自销巴氏奶,并非仅乔炳志一人。“三年前,我就感受到奶农与奶企不平衡的关系,奶农养殖风险性很高。”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金兰奶牛养殖公司董事长金兰英说,为了提升牧场的抗风险能力,公司开起鲜奶吧,逐步上了巴氏奶加工生产线,牧场自产自销巴氏奶,在本地推广销售。
  去年10月,同样收到乳企限量收购的通知,鲜奶吧供应和巴氏奶的生产,提供了限量后剩余鲜奶的处理渠道,金兰英的牧场相对比较平稳。“很多同行想开发巴氏奶生产线,但是乳制品加工门槛较高,牧场想取得加工资质并不容易。”金兰英说,市民对巴氏奶的了解程度不高,巴氏奶保质期短,销售存在本地局限性,都让奶农只能被动依赖乳企。
  记者走访发现,巴氏奶的市场零售价要比常温奶高出约50%,这也使得巴氏奶无法在价格上与常温奶抗衡。“生产巴氏奶,不存在技术问题,只是因为流通环节成本高,才使得推广遇到瓶颈。”刘建华说,巴氏奶上市后保质期约在5-7天,而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始终处于2-6℃的冷藏保鲜状态,上架后货架期一般在3-4天左右,如果卖得慢就要降价处理,一降价就会影响利润,4天内卖不出去就要下架。”高昂的运输成本和持续走低的销量,让巴氏奶的推广困难重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