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铁牛”身世之谜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铁牛”
   □耿仝
  “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位”,这一民谚说的是济南古地理的特殊之处。民谚所说的“三山不显”即历山、灰山、铁牛山,传言这三座山湮没于地下,只露出了山顶,所以称“三山不显”。“三山”中以铁牛山为最奇,《续修历城县志》载:“府学启圣祠前玉带河西南,有石陷入地中,黝黑而光泽,如卧牛状而微露其脊,俗呼铁牛。”三山不显中的历山、灰山都是岩石,唯铁牛山质地非铁非石,似人工所为,又仿若自然天成。
  铁牛山俗呼“铁牛”,不过是一块孤铁,长约五尺,高二尺有奇,略呈卧牛状。《山东通志》载:“平地涌出一铁牛,挖之愈深则牛亦随深而隐,填之则仍出上面,故名铁牛山,而实非山也。”铁牛最初在府学玉带河西南,后被埋入地下,2001年10月在庠门里街12号发掘出土,现存府学文庙。关于铁牛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王象春所作《铁牛》诗,诗云:“铁牛镇水深藏处,还似石鲸晚啸风,月下依稀头角出,时将黑犊饮池中。”王象春认为铁牛是前人所铸的镇城神物,这应当是明代民间的普遍说法。铁牛的位置虽在明代府城内,却在秦汉所建历下古城之外,且历史上鲜有铁牛镇城的惯例,所以镇物一说不足为信。铁牛位于府学启圣祠前玉带河畔,又被认为是古人铸造的镇水之物。文庙附近的玉带河由珍珠泉水系所引,非河道主流,更没有海眼,此处历史上也没有洪水泛滥的记录,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足为信。
  清代大兴考据之学,出现了对民间传说的反思,清代董芸认为明人王象春所言的“建城之镇”是“附会不足信”,他认为铁牛是纯度较高的铁矿石。清初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铁”条中言道:“汉时,济南为产铁之地。《后汉志》言‘东平陵有铁’、‘历城有铁’……今府学之铁牛,灵岩寺之铁袈裟,皆铁之精英,发见于地上者也。”单从外观看,铁牛显然不是氧化过的赤铁矿或褐铁矿石,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虽自明代起就一直有关于铁牛的记载,但自古而今尚无人能说清铁牛出自何时、为何物。关于铁牛来历的猜测,有矿石说、铸铁说、矿渣说、陨石说等几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2001年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曾对铁牛的成分进行检测,采样的铁量占99.998%,镍含量占0.012%,属于高纯度的纯铁,它的铁含量比现代工业纯铁的含量还要高。本想通过检测揭开铁牛的神秘面纱,却因检测结果使铁牛身世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铁牛非矿石、非铸铁、非矿渣、非陨石,究竟为何呢?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古代的冶炼技术,笔者猜想铁牛是古代的炼钢遗物。既然是人造之物,我们分析一下古代冶铁史,搞清楚铁牛的生产工艺,也就能大致推测出铁牛出现的时间了。
  据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器检测可知,西汉早期(公元前2世纪中叶)就已经使用了炒钢技术,到了南北朝时期,炒钢技术已经非常普遍了,熔炼铁牛这样大体积的铁制品才成为可能。所以铁牛必出现在西汉之后,极可能是在炒炼技术非常熟练的东汉、南北朝之后。
  铁牛的生产,说到底是钢的生产,就是用何种方式将生铁炼成钢的问题,而古代能同时冶炼如此大体量的铁制品的技术,就只有炒钢法一种。“炒钢”一词其实是现代的说法,明清时称之为“炒铁”,是冶铁工艺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炒钢法之后,自南北朝开始又出现了灌钢法,至宋代已流行全国,逐渐取代了炒钢成为主流的炼钢方法。故从冶金工艺上看,铁牛应出现在宋代之前。
  就位置而言,铁的粗炼往往都在铁矿附近,而炒钢、锻造等精细冶炼很多都靠近城邑。济南在汉代即有铁矿,《后汉志》言:“东平陵有铁”、“历城有铁”。汉代济南不仅产铁,而且锻造技术也很有名。由此可见,济南地区对铁的精炼、精锻在汉代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历下古城大概建于秦或西汉初年,故铁牛的出现不早于此。唐末宋初“易郭为城”,铁牛所在地逐渐成为内城,这之后是不可能进行大型冶炼的。而铁牛位于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修建的济南府学附近,故必不晚于宋初,很可能是宋代兴建文庙时发现的。而据唐代诗文可知,历下古城外的东、北在唐代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此地在唐代之后出现冶炼场所的可能性较小,故铁牛似应在唐代以前出现。
  以上从古代冶铁的加工工艺、熔炼温度以及所处位置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都可以得出铁牛出现在西汉之后、宋代之前,而据技术普及程度及周围环境分析,铁牛应出现在东汉之后、唐代之前。
  众所周知,铁牛的位置临近历下古城,附近自古就一直是风景区,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有大型的冶炼工场的。所以铁牛应该是临时铸造、锻造某批产品时的意外产物,很可能是战时加工兵器的场所。铁牛的废弃,除了技术原因及炒钢时炸炉的可能性外,也可能是燃料突然供应不上,或是战争动荡,导致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再继续加工。历史上,济南地区时常成为局部战争的据点,东晋十六国时期,历城曾几易其主。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二月,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攻历城,冀州刺史崔道固降。南北朝时期,以历城为据点也发生过多次争夺战。铁牛的出现,或许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某次备战打造兵器的意外产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