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时候,舌尖很纯粹,只要求吃饱,但那时候食物也很纯粹;长大后,舌尖很讲究,在追求吃好,可许多食物却变得不讲究。
  记得18年前,和同学在长春一家餐馆吃饭,席间一道拌萝卜丝上桌,好闹的同学煞是严肃的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啊?这么浓的萝卜味呢!?”服务员一脸无辜地弱弱的答道:“凉拌萝卜丝啊!”当时,虽是一个玩笑,但那时候的食材基本都是自然生长成熟,该什么味,就是什么味。
  近些年来,各种原因吧,从田间地头到酒店餐桌上的很多蔬菜、水果、鸡鸭、鱼肉,您是否吃着的口感不那么纯粹,不那么香甜了呢?嚼吧嚼吧,就觉得不再是食材本身那个味了呢?
  催熟的西红柿,外表红艳,摸一下,硬邦邦的,咬一口,汁少、酸口、不甜,哪里还有自然熟透的西红柿味!吃激素饲料喂大的鱼、速成鸡,看上去光鲜,吃到嘴里,鱼没鱼味,鸡没鸡味!早点摊、小饭馆的地沟油、劣质油做出的饭菜……不说你也知道啥味道!凡此种种,让这个本想讲究的舌尖变得吃好很难!
  舌尖本是我们接触食物的本能纯净之地,岂能被不卫生、不健康、不安全的食物践踏!舌尖遇到美味,味蕾是愉悦的;味蕾遇到不洁食物,肠胃是难受的。
  现如今,单纯的温饱问题已经不再困扰人们,随之而来的却变成了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
  “我们还能吃什么?”已经成了人们心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涉及食品安全卫生的话题,总是能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其实也无怪人们对食品日益缺乏信心,频频出现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已经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降至冰点。
  古人讲,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那么,解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已到了医治已病之病的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是我们改进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的契机。要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13亿人一天的食品消费量就是40亿斤。面对全国两亿多个农产品种植养殖户,1000多万个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再加上一些农户的急功近利、一些无良商人的利欲熏心、生产条件的因陋就简、生产规模的小散乱,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食品卫生安全不存在零风险,但是要做到零容忍。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阶段,自然也是管理的高压阶段,重疾需要猛药。
  据了解,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9个部委,它们各有分工。2010年2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这是国家第一次针对食品问题成立专门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权是: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成立,从体制上扭转了食品安全“九龙治水、水患难除”的弊端。
  餐厅酒店的食品卫生安全,直接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健康。食品安全又关系着餐饮企业的命脉,但真正将食品安全放在餐饮企业发展首位,并为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持之以恒地坚守,并非易事。它需要的是餐饮企业近乎完美的内部规章制度、企业对食品卫生安全各个方面的质量检验和外部力量的共同推动。
  相比之下,媒体能做的只能是报告和监督,最重要的还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要重塑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我们的政府应该加速作为。第一,要提升门槛;第二,加大监督;第三,对相关的犯规者要加强惩戒力度,罚到不敢再做,用老百姓话说,罚到倾家荡产!
  捍卫舌尖,您看行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