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模式发展迅速,市民养老观念发生转变
送父母去养老院,不再难为情
2015年0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被更多市民接受。(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济宁1月22日讯(记者 晋森 贾凌煜)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也成为市民和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居家养老、老年公寓养老等多种方式并存,将父母送去老年公寓是不孝顺的观念,正逐渐被市民摒弃。养老机构专业的护理,赢得了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22日上午,任城区老年公寓,85岁的刘大妈正和其他的老年人聊天。每天按时吃饭、休息,没事时就或出去散散步,刘大妈在这里过得很舒服。作为一名退休工人,刘大妈每个月有2700多元的退休金,尽管儿女都非常孝顺,家里的房子也很宽敞,但老人仍然喜欢住在老年公寓。“这里都是老年人,天天在一块热热闹闹的,在家的话很多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太寂寞了。”
  而在西门社区,一对享受政府免费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两口,正在等着每周来一次的家政公司工作人员小胡。清理抽油烟机、擦地、打扫卫生间、抽空再给老人按摩腰腿,小胡的工作态度让两位老人十分满意。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已经80多岁的老两口选择了单独居住,2011年政府为两人办理了居家养老,每月由小胡为他们提供包括打扫卫生、按摩、聊天在内的不少于20个小时的服务。
  公寓式养老、居家养老……目前,居住在城区的市民可选择的养老方式逐渐变得多样。随着市民观念的转变,去养老院也正逐渐为市民所接受。“民办机构的养老院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济宁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邹谨说,民政部门很注重扶持民办养老设施的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给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与公办机构平等的待遇,并在税收和用地、用水、用电费用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我们把‘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力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