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老读者分享他的读报故事
读《齐鲁晚报》 学会冷静思考
2015年01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袁鹏
本次我们刊登的读者来信来自滕州读者鞠厚生,他1989年毕业之后就分配到了较为偏远的矿区工作。他表示自己不是领导,处地也偏远,但依然关心时事,在看报中学会冷静思考,看清眼前和脚下的路。
在每个年代都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只是有的人被世人发现熟知,有的人一直蛰伏,但这并不重要。对于个人来讲,阅读,思考,修炼自己的思想,这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意义。谢谢鞠厚生先生给我们的来信,也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1989年从枣庄工业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滕州市的煤矿工作,一干就是26年。那时分配到各企业的毕业生都是干部身份,工资表里有书报费这一项,于是我和报纸杂志有了亲密接触。由于单位地处偏远的农村,看到《齐鲁晚报》已是贵报创刊几年后的事了。
工作时间一长,上至矿级干部,下至生产一线职工,大都认识我这个不足一米六的“大个子”。与我前后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多数成了一方诸侯,而我至今还是大头兵一个,这一点并不影响我和领导间的友谊——读报学习成了联系我们的纽带。
这些领导工作很忙,浏览《齐鲁晚报》是他们忙里偷闲的最佳时光。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让我到办公室去拿,从没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有时一星期见不到我还惦念着:“最近这个鞠厚生在忙什么?”当我从领导兼老伙计们的办公室抱出报纸杂志后,在从办公楼回来的路上,经常遇到同样喜欢报纸的工友,我便把重重的一摞报纸一放,先把《齐鲁晚报》专门抽出留下,剩下的才让他们自己挑。有的同事看见我气喘吁吁地往回走,善意地开玩笑说:“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有几个人沉下心来看报纸?”我总是报之一笑,不置可否。他们不理解,对于爱报人来说,在这个金钱至上和浮躁的社会里,读《齐鲁晚报》让我学会冷静思考,看清眼前和脚下的路。
回到工区后,我首先把《齐鲁晚报》放到桌子正中央,然后再挑拣其他报纸。不论是从知识信息量还是地域影响力,《齐鲁晚报》是我的最爱。因为它是新闻版的百科全书,最接我们齐鲁地气。分门别类后,我先阅读《今日枣庄》,然后再扩大到其他版面。由于我是蹭报族里的一员,看到的都是几天前发生的事,这丝毫不影响我和家人在饭桌上谈论交流,至于《深读周刊》和老品牌《青未了》,我先来个“金屋藏娇”,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品味。《青未了》让我明了什么是人间真情,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灵感。现在,《魅力滕州》同样是我的首选,它和《今日枣庄》是我了解社会的最佳窗口。
(读者 鞠厚生 原文有删减)
说出您的 读报故事
在万千读者的支持和陪伴下,我们来到新的一年。《齐鲁晚报》的报人们始终坚为读者提供及时、丰富而又有公信力的信息。新的一年,我们特别找到部分忠实读者,听他们讲述那些与报纸相关的故事。如果您也有故事想要分享,可以将信息发送至qlwbjrzz@sina.cn,将每个您与《齐鲁晚报》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