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炉火
2015年02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鲁从娟
寒冷的冬天,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家里温暖的炉子。炉子就生在火炕跟前,用一节炉筒连接着炉子与火炕,这样煤烟就通过炕洞,从釜台往外抽走。生了炉子,既暖和了家,又热了炕,可谓一举两得。胶东人把炉子生在火炕跟前,炉子与火炕相连,可谓奇思妙想,智慧无穷。
以前都烧煤面,需要和上黄泥再加水搅拌成稀稠相宜的状态才可以烧。煤面和黄泥是有比例的,煤面应该是黄泥的两倍刚刚好,黄泥放多了,炉火烧不旺,黄泥放少了煤面太散不成形。生炉子不但可以暖家热炕,还可以用来做饭。母亲把炉子捅旺了,在炉子上炒菜、熥饭、烀地瓜等。用炉子熬粥,因细火慢炖,熬出来的粥软糯可口,味道特别。那小小圆圆的炉盖也是可利用的,把炉盖擦干净,上面就是一“煎饼铛”,地瓜切成薄片放在炉盖上,两面烙至金黄,香甜可口。还有土豆片、馒头片都可以烤着吃。有时候还抓一把黄豆或苞米放在炉盖上,将要烤熟之时,冷不丁会有一粒熟透了黄豆“蹦”的一声飞出老远,我和我弟弟便跑过去抢着来吃,“嘎嘣嘎嘣”的脆,嚼起来喷喷的香。还烤过芋头、花生、栗子等。炉盖上的那些美食我从小吃到大,长大后我还经常在炉盖上拷火腿肠、面包吃,那种微微焦煳的独特香味,以及自己动手的乐趣,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有了炉子,使用热水就方便多了,一把烧水铝壶几乎一天到晚放在炉子上热着,白天用来洗衣服、洗菜。晚上,母亲倒上一大盆热水,我们姐弟几个一起把小脚丫子齐齐伸到盆里,母亲俯下身来替我们搓着小脚丫,打趣说:“满满的一盆小猪蹄子!”等我们都上了炕,母亲就把我们的鞋垫都掏出来,放在炕席底下,把鞋子围着火炉摆了一圈烤着。早晨起来,穿着暖和和的鞋子去上学,脚大半天都是热乎乎的。洗了衣服急着穿,放在外面上冻,一时半会干不了,母亲就把高凳子搬到炉子跟前,把衣服放在上面烤着,第二天早晨就干了。记得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宁可少吃点,少喝点,买煤的钱可不能省,大冷天的,家里冰冷冷的,没个热乎气,孩子们可就遭老罪啦!”
现在,父母还住在老房子里,还靠生炉子取暖,不过已经把炉子挪到厨房里,炕前安装了一组暖气片,干净卫生。也早就不再烧煤面了,烧煤块。烧煤块简单省事且灰尘少,炉火更旺。只是我们姐弟都一个个长大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各忙各的,平时难得凑齐回家一聚。家里的炉火再暖,也显得冷清了。总是想起小时候家里生炉子的那些暖暖的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炉子跟前,我们姐弟嬉笑打闹着,母亲嗔怪地笑骂着——多热闹啊,再寒冷的冬天,也觉得暖意融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