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
一起读卢梭的《爱弥儿》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红星

  几个世纪过去了,让-雅克·卢梭已经被东方和西方公认为天才的思想家。他的“天才”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社会契约论》等哲学著作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著作也成为法国大革命乃至后来很多改革的精神武器。然而除了在哲学、政治学方面,他的天才还溢出到文学、教育、音乐等诸多领域,并在那里开花结果。《爱弥儿》正是卢梭的教育学著作。
  《爱弥儿》全名是《爱弥儿:论教育》亦译《爱弥尔: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一篇很大程度上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在这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教育学著作中,卢梭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以及第一部教育小说。
  全书共分五卷,以爱弥儿的教育问题贯穿全书。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教育思想。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阐述的教育思想被称为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爱弥儿》是卢梭自认为“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欧洲的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也因此被教会和政府通缉。不过没过多久,人们就明白了这部著作的价值,现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构成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德国哲学家康德阅读了《爱弥儿》后开始关注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后来的福禄贝尔、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也受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启发而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过,卢梭只能说是个教育思想家而非实干家,他的5个孩子全都被送到了育婴堂,这一点几乎成了很多人批评他教育思想难以实践的时候最好的例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