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主要用于国内”更合人之常情
2015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资源缺口,需要支持的地方太多了。企业家如果真的有意愿、有能力投身慈善事业,那为什么不把劲儿用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国家呢?要知道,雪中送炭总要比锦上添花更能体现慈善的价值。
  2月初,一份《2014中国捐赠百杰榜》披露,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将合计240亿元捐给了境外一家慈善机构。马云回应称“基金注册在哪儿不等于钱花在哪儿”,他还承诺这笔捐款的绝大部分将用在中国。
  相信看到这样的“承诺”,很多人把悬着的心放下了,刚到嘴边的“为富不仁”也咽了回去。虽说只要不违反法律,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如果看到成长于且成功于中国的企业家把钱捐到了国外,人们心里的第一反应还是不舒服。很显然,这是因为知恩、报恩的朴素情感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
  俗话说得好,亲不亲故乡人,人与人之间总要有个亲疏之分,一个人对亲近的人采取什么态度,最能反映他真实的一面。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连子女都不关心,却天天去敬老院、福利院送温暖,这不免有些伪善。最强调仁爱的孟子,把“老吾老”放在了“人之老”的前面,“幼吾幼”也是优先于“人之幼”的。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上有倾向性的选择,通常能反映出企业家本人心理上的远近亲疏。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考虑,很多心怀“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把回馈乡里放到优先的地位。我们常看到有民营企业家给家乡的学校捐款捐物,去年广东恩平爆出新闻“考上北大清华奖励百万”,出钱者就是当地的同乡会成员,目的也是为家乡学校留住优质生源。再看闻名全国的“大衣哥”朱之文,这位不改农民本色的明星捐了不少善款,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投到自己村里。这里面就包括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自己生于斯长于斯,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乡的养育,而慈善的一个重要内涵恰恰就是回报。
  对于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成功企业来说,祖国就是家乡,马云这些企业家的成功,也受益于中国的市场。既然法律保障了企业家做慈善的自由,让他们有选择慈善方式和捐助方向的自由,如果真的有意愿、有能力投身慈善事业,那为什么不把劲儿用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国家呢?尤其在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资源缺口,像教育、医疗、环境等公共领域,需要支持的地方太多了。要知道,雪中送炭总要比锦上添花更能体现慈善的价值。
  所以说,从情感上看也好,从现实需求看也好,把慈善之心侧重于国内,对中国企业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现在,中国的民间慈善还在成长阶段,相应的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值得改进之处。慈善力量需要积聚,慈善的道路也要有人去趟,对于植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这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