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的天主教堂
2015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和庄天主教堂
  胡迪天主教堂
   □翟伯成                       
  天主教,在中文里直译为罗马公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1054年,基督教东、西两派分裂,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为“正统教”。天主教在元朝传入我国,在清康熙初年传入章丘。据光绪三十三年《章丘县乡土志》记载:“天主教,自康熙初年传入本境,迨咸丰、光绪年间续添。”特别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英、美、法、意、德等国的传教士纷纷进入山东,章丘境内也迅速建起多处天主教堂,其中胡迪、和庄天主教堂最为有名。
比洪家楼天主教堂还早的胡迪教堂
  胡迪天主教堂,坐落在章丘市枣园街道办胡迪村。教堂建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胡迪村名命名。
  清朝中期,一德国神父传教,进入章丘就选中了胡迪村,于是捐资建堂。当时教堂狭小,仅能容纳200多人。后来信教的人多了,在教徒张永山、徐炳玉等人的倡导下,于1904年又建了新教堂。资金一部分靠教徒奉献,一部分由济南洪家楼总教捐助(此时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正在筹建)。该教堂构造新颖奇特,既有德国建筑风格,又有民族传统建筑特色,在章丘是首屈一指的。
  教堂坐西朝东,前窄后宽,占地2.2万平方米。正门为双尖拱形,拱门层层雕花,装饰雅美。圣堂共7大间,多角多棱多窗户,可容纳1000多人。内悬一德制铜钟,音量洪大,音域辽阔,钟声可传方圆十余公里。堂门横镌“天主堂”3字。墙壁1米多厚,皆为青砖料石砌垒,大青砖铺地。教堂内冬暖夏凉。
  教堂内两排纵柱,大顶直径70厘米,小顶直径64厘米。圣坛设于西边,进廊高大,设两排跪凳。堂顶和墙壁上,绘有多种天宫神像和精美图案,以此告诫信徒,人生行善事、升天多为仙的圣经教诲。步入教堂,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由于镶嵌彩色玻璃的效果,日出日落时,更使教堂五彩缤纷,流光溢彩。
  胡迪天主教堂最活跃的时期是1940年前后,那是逢瞻礼日,来胡迪天主教堂聚会者近两千人。他们来自铁路南的曹范、鸡山、翟家庄,铁路北的河庄、房家等村,还有附近的三盘、四盘、李官、滕棚等村。
章丘北部最大的教堂——和庄天主教堂
  和庄天主教堂位于章丘市高官寨镇和庄村,始建于一九三四年。该教堂结构新颖别致,青砖红瓦,既有德国教堂建筑风格,又有我国民族特色,是章丘北部最大的教堂建筑。
  建教堂的起源是在民国二十年初,水南村有个光棍无赖从和庄村买了50多户人家的花生,村民多次讨要花生钱他都不给。和庄村孙元会为人仗义,好主持公道,听说此事后气愤不已,便想对簿公堂,打官司。可平民老百姓进衙门打官司谈何容易,得找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帮助。他们打听到胡迪天主教堂的德国神父在县衙进出很方便,县太爷事事都让他三分。于是找到了这位神父说明来意后,神父说:“我帮你们打官司并不难,但是有一个条件,官司打赢后,你们必须加入教会。”孙当即答应。于是神父专程去了章丘城见了县太爷。有了神父的斡旋相助,官司还能打不赢?在那个年代当官的皆怕洋人。
  神父之所以积极帮着打官司,其目的就是拉老百姓入伙信教。结果官司打赢后,孙元会等24户人家也就入了教。
  自从和庄村有了天主教徒,德国神父多次来村传经布道,他看到和庄位于章丘北部,村庄密集,人员众多,交通便利,如在这里建一处教堂,不仅便于传教扩大影响,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入教。他为把教堂建得宏伟壮观,扩大其影响,就连烧砖的活都包给曹州府建筑队。他们于1932年建窑烧砖,1934年春破土动工,秋后建成,整个工程共耗资大洋两万。正因为建筑结构合理,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整个教堂虽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
  教堂建成后,德国传教士开始在此传教,并办起了教会小学,一时信教的发展到宗家、黄河的徽宗、钱家、夏家、北房等七八个村,有近二百人。当时会长是和庄的孙茂兰。教会小学的教师先是蒋家村的李守志,后来是钱家村的钱金山。1937年,小清河决口,和庄被淹。随后日寇进犯中原,济南陷落,随之教学停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投降后,教会也一度中止活动,不久美国传教士又来传教至解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