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星谈高新区未来发展“新常态下孕育着新机遇”
2015年03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马玉星谈高新区发展。
今年,高新区将GDP增长目标预期定为8.8%,比去年的10%调低了1.2个百分点。此外,高新区今年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预期定位也均比去年略低。对此,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马玉星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是目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现,高新区也需要在认识新常态和适应新常态中,把握新常态中孕育的机遇。
本报记者 修从涛
经济增幅放缓:面临转方式调结构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期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也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基于这样的判断,去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
“新常态面临着各种新挑战。”结合高新区实际,马玉星认为,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也是高新区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是实体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实体经济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的难度增加,市场活力偏低,投资意愿偏低。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增大。“这一点在我们身上体现得也较为明显。虽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产业特色还不够鲜明、层次不够高,产业链条偏短、集聚度关联度偏低,还不足以支撑全区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亟需要壮大实力,扩充规模,增强竞争力。
“第三是创新驱动动力还不够足。”尽管高新区一直是济南市创新发展的桥头堡,但马玉星认为,与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较,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鼓励创新创业发展的机制不够灵活,在鼓励创新创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服务体系上,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创新创业的发展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偏少,创新创业发展的活力还不够足,缺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政策来扶持:近万家小微企业受益
“越是在变革时期越蕴藏着重大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同样具备了很多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马玉星表示,高新区要抓住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机遇。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改革逐步释放出了很多“改革红利”、“政策红利”,尤其是在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让高新区近万家小微企业受益匪浅。
“去年9月份,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2月份出台了《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小微企业发展减负,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近段时间,科技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我省、我市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分别出台了《全省关于加快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济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和《济南市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发展若干政策》。”马玉星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将逐步释放改革红利和创新优势,将会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现红利:平均每天有13家企业注册
政策红利面前需要抓住发展机遇。“要牢牢抓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发展机遇。作为省会国家级高新区,我们在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和‘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将为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尤其是在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马玉星表示。
实际上,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具备了自身的一些优势。“齐鲁软件园、综合保税区、济南药谷、汉峪金谷逐步成为了高新区的‘金字招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已经扎稳根基,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加速崛起。”马玉星说,随着济南市东拓战略的逐步推进,全区尤其是中心区正逐步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生态完善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据介绍,目前高新区也正在结合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市场监管局成立以来,深化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流程,整合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窗口为‘一窗式’办理,推行‘一表通’,全区市场主体呈现加快向好发展态势。”马玉星介绍,从去年3月1日至年底,高新区新设立市场主体4847户,同比增长72.6%,平均每天有13家企业注册,激发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