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灯会的元宵节总觉缺点啥
2015年03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打铜锣双打鼓,人山人海闹花灯。”又到一年元宵佳节时,看花灯,闹元宵,这已然成为德州民众心中的节日期待,往年此时,德州董子文化街元宵灯会人气火爆至极,数以万计的市民涌入景区赏灯游玩,父母抱着娃,情侣牵着手,或是拍照留念,或是套圈打枪,一派喜气洋洋的好光景。不过今年的董子文化街少了灯会,市民想看却没了去处,这让今年的元宵节感觉像是缺了点啥。(详见今日本报C04版)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这个两千多年来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人生回忆,而花灯便是这记忆里最华丽的那一抹。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里每年的春节是无比寒冷的,一盏盏闪烁着暖色火焰的蜡烛花灯,却是那些冷夜里最温暖的一点红。按照传统习俗,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年才算过完,小孩子要放完全部鞭炮烟花,大人会摆出所有年货美食,空气里弥漫着今宵有酒今宵醉的喜庆气息。提上一盏蜡烛灯笼,约上三五伙伴走街串巷,讨点糖果瓜子,点燃绚烂烟花,这是一年里最甜美的时刻。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逛灯会,赏花灯,这个古已有之节日习俗,如今借助现代文明的声光电技术,外观造型精美之极让人叹为观止,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我们的董子文化街灯会,花灯五彩绚丽惹人喜,再加上各色美食及游戏,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民众前来游玩,渐已成为德州人闹元宵的新民俗。
  不过今年的董子文化街却有些不一样,因为灯会突然不办了,这让不少人感觉到有些不适应,少了喜庆的花灯展,今年的董子文化街稍有些冷清,但依然有众多商贩前来摆摊,也有大批市民过来游玩,这足以看出赏花灯已成为市民的一种心理习惯,也有更多人发出了希望花灯会延续的呼声。
  正月十五闹元宵、观花灯,不仅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契机,也是民众应当享有的一份“文化大餐”,这也成为政府推进文化建设的绝佳机会。不管是源于商业原因,还是出于安全考量,灯会的取消总让市民倍感遗憾,我们希望灯会可以延续下去,别让承载记忆和凝聚人心的传统节日变得单调。
学雷锋行善如细水长流
  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据相关部门统计,德州市共有18个志愿者协会、500多个志愿者服务站(点)、志愿者服务队达1200余支,注册志愿者会员13万名,累计服务社会50万小时。在回望雷锋精神的时候,这组数据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暖意。应该庆幸的是,如今的学雷锋日渐渐摆脱“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
  过去,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3月5日当天,我们看望孤寡老人,照顾孤儿院的儿童等,然而,雷锋纪念日过后,坚持去陪敬老院的老人们聊天、到孤儿院陪伴孤残儿童玩耍的志愿者少之又少。“学雷锋”一度成为“走过场”,利用节日的机会“扎堆行善”让人们费解。
  “扎堆行善”本无可厚非,但是“扎堆”行善不如细水长流,“形式”上像雷锋,不如“精神”上做雷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的转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做好事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志愿服务逐渐从“运动化”变为“常态化”,他们渐渐把“雷锋日”这一节令活动变为常态。
  毋庸置疑,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五十载,成为我们的精神标杆,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把“雷锋日”变为常态,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这也是与时俱进学雷锋的时代要求,更能使学雷锋活动常学常新。
  学雷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一样,勿以善小而不为,或许是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许是公交车上的礼让。每一件助人为乐的平凡小事,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每个人力所能及地做好一件小事,那么,今后天天都是雷锋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