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如何“克己复礼”
2015年03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社会洞察】
□鄢烈山
  我是1973年秋天进师范学校读书后,才开始接触儒家经典的。其时正值全国“批林(林彪)批孔”。批判材料说,林彪在他的巢穴毛家湾房子里,挂着条幅“克己复礼”和“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所以,我们批得最多最大声的就是“克己复礼”了。   
  这个时候我读儒家经典,看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反动”的一面。但即使今天来看,作为政治理论,儒家的确是为统治阶级着想的。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卷九)一为“安上”,二为“治民”,“礼教”是为谁服务的,还要解释吗?
  然而,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礼”的学说,不论儒道释,“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可取之处仍然是主要的。
  最近我在武汉一家酒店里,看到床头放着一本精装的《礼记》,有白话今译。显然是学西方旅店里配置《圣经》。虽然无名氏集体译的水平不高,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
  第一章第二节说:“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就很精彩。厚厚一本《礼记》,教人在家在外如何应对处之,虽说教的礼节,因为成书时还没有桌椅板凳,人们像日本人在榻榻米上那样常常跪着,有些动作过时了,但基本原则仍然管用。“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说得多好!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若)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若)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告子篇上)
  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道佛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谦”即谦卑、谦和、谦虚;加“逊”,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
  “礼”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讲究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表演乐舞又有什么用?”可见,仁爱是内核,礼乐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的四个词,其一就是“友善”。可见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
  说“克己复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道理其实很简单。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如果要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平,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需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该表达感谢,这是最起码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彬彬有礼,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