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表扬:
表扬别人,成全自己
2015年03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讲完中国式批评,我们该讲讲啥叫“中国式表扬”了。我们天天在用,每个人都在用,可有时候却搞不清楚,一句简单的表扬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东西。

本报记者 魏新丽 实习生 于民星
礼尚往来,表扬人动嘴“不走心”
  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你会做一件最基本的事:给你感兴趣的状态和文章点赞。动动拇指,你就完成了一次熟人社交圈里的中国式表扬。
  去年,点赞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网络现象:点赞党。
  微信里发张新做的蛋糕图片、晒晒可爱的孩子、说说遇到的趣事,这些行为的潜台词就是求表扬,你得读懂人家背后的意思。点个赞,就跟见面说声你的衣服不错,你最近又瘦了一样,都是寒暄。
  有网友总结了朋友圈的点赞礼仪:“本着礼尚往来、及时满足好朋友虚荣心的态度积极点赞。”
  但是也有人问,“为什么朋友圈只能点赞,不能点骂?”一些论坛里会有拍砖等选项,因为那是陌生人云集的地方,但是在熟人朋友圈里,这些就消失了。这简直太天经地义了,拍朋友的砖,你是不想混了吗?     
  给谁点赞和被谁点赞是有学问的。领导发的状态,你会有更大的动力去点个赞。你的身份决定了你发出的和收到的点赞数,是否收支平衡。
  点赞,说白了是不需要走心的表扬。对于这种表扬,中国人从来不会吝啬。随口夸夸别人,人家开心,自己也愉快。
  这种“不走心”的表扬,在网络出现之前,就已经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古代,无论文人之间,还是大侠之间,见了面必然要先拱拱手,甚至热情地拉着你的手说,“久仰啊久仰!”没准暗忖着:“这是谁呀,长着一张烧饼脸。”
  你看,熟人间的表扬,往往忽悠的是别人,最后成全的是自己。
弱者比强者更容易被表扬
  让我们把视线从“浮云遮望眼”的熟人朋友圈移开,看向广阔天地。当我们可以随心所欲表扬时,我们会把自己的赞美送给谁?
  先看看历史吧。项羽和刘邦,谁受到的表扬多?刘备和曹操,谁收获的好评多?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成者王侯败者贼。在中国,胜利者会以一种光辉伟岸的形象写入史书,但是失败者也不会在历史中淹没。起码在民间,他们往往会收获更多赞扬。
  项羽是个典型的中国式英雄:能力强大,重情重义,最重要的是,他足够悲剧。与之相对的是,刘邦成了一个奸险小人,大众们可能是这种心态吧,好处不能让你一人全占了。于是民间自发成立了一个正义联盟,给胜利者减点筹码,给失败者加点筹码,努力做到平衡。
  当然,光悲剧是不够的,必须得干点事情,而这些事情,恰好符合了广大民众们的心理投射。
  所以当小贩夏俊峰把城管杀掉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因为城管总是在媒体上扮演坏人的角色,小贩则是受欺压的弱势群体。夏俊峰的儿子夏健强更是被包装为天才画手,甚至获得了一些公众人物的全面赞美和资助。
  中国人的表扬总是伴随着感动的泪水。一个人是不是好人,关键是能不能感动别人。伴随着泪水和感动的表扬,是发自肺腑的,真心实意的。可是难免带点道德绑架的意思,他都这么惨了,这么悲情了,这么高尚了,你怎么能不感动,不感动你还是不是中国人了?
  一个人站上道德制高点,他就无敌了。而悲剧往往是通向道德制高点的云梯。谁会去骂一个本身就很惨的人呢?看看现在选秀节目里的选手们,变着法儿卖惨,因为卖惨有市场啊。
  “每个人都是小人物,可是我们又有当大人物的愿望,做不到的时候就有一种自我的安慰。当悲情人物出现的时候,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苦难和问题,我们其实是想通过同情外边的人去同情自己,用‘现实的苦闷的自我’去同情‘理想的自我’。”心理咨询师韦志中说。
  所以,中国式表扬,与其说是表扬他人,不如说是感动自己。
被赶上神坛的典型们
  当我们被感动得不能自已的时候,对方的优点往往会无限放大。光辉普照之下,缺点都藏进了阴影里。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式好人,最后都成了中国式典型,他们看起来高大全,360度无死角,是标杆,是旗帜,是中国道德神坛上的神。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古话。但是同时,我们又乐于造神。凡人成神,唯一的途径是包装。
  “有的人有意识地做一些伪装,有的人本身确实在人群中出类拔萃,而大家又都想要一个模范,三位一体,一拍即合,于是英雄和模范就产生了。这是我们内心塑造成的完美,与其说他完美,还不如说自己完美。始作俑者不是当事人,而是社会大众有一个心理需要,江山代有模范出,一代新人换旧人。”韦志中说。
  典型们值得赞美,可是更多时候他们是被赶上了神坛,甚至连本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美妈妈”吴菊萍,一直说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是荣誉还是纷至沓来。她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还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她本来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销售人员,现在她专门负责员工公益活动,因为这与她道德模范的身份相符。
  人们乐于将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强加给典型和模范,然后跟他们说,你们就在神坛上呆着吧,不许下来。因为社会需要,政府需要。
  2008年汶川地震,15岁的雷楚年不顾自身安危,救起了七名同学。后来媒体大幅报道,对他进行专访、拍摄纪录片。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并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同时,他还被成都一所重点高中免试录取。
  八年后,雷楚年再度进入人们视线中时,却是因诈骗罪被抓获。
  雷楚年比普通的诈骗犯受到了更多谴责,这就像道德界的伤仲永。
  可他们是自己要变得这样完美的吗?在最初大肆表扬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迷失了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